编者按:“淮南茶,信阳第一”。千百年来,信阳毛尖身披绿袂,飘然天下。今日之信阳,一个个茶叶加工厂令人赏心悦目,一片片标准化的茶园令人心旷神怡。全市发展茶加工企业800多家,茶园总面积200多万亩,茶叶综合产值80多亿元。近年,我市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规律,认真研究茶产业发展规律,把茶产业当作大事来做,做成了一篇大文章。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在信阳第二十二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4中国(信阳)国际茶业博览会来临之际,本报推出“信阳第二十二届国际茶文化节茗香信阳”系列报道,希望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作为信阳十大名片之一的信阳毛尖,一定能香远益清,书写一部生态美、百姓富、企业强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黄慧

信阳,毛尖。一座城,一种茶。

茶,因信阳而美;信阳,因茶而名扬。阳春四月,漫步茶乡,群山披绿。茶园里,片片茶海苍翠欲滴;工厂内,阵阵茶香沁人心脾;茶林中,漫山茶农穿梭如织;市场上,络绎不绝的人流展示着茶市的兴旺……采茶忙、制茶忙、卖茶忙,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信阳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作为信阳的一项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近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市茶产业发展规划,从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入手,上演着茶叶产业化建设“多重奏”,奏响了信阳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曲。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210万亩,茶叶产量达5.7万吨,总产值达85亿元。全市现有茶叶集贸市场120个;茶艺馆、茶楼28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86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58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4500元。毋庸置疑,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漫步茶乡,茶香扑鼻。一曲曲山歌悦耳动听,一座座小楼光彩夺目。一片片毛尖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一座座茶山成就了广大茶农的福祉。

春光明媚,万物葱茏。迎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浉河港镇西湾村魏祖永的茶园。放眼望去,山坡上长满茂盛的茶叶,一芽芽嫩嫩的新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青翠。而茶园里更是一派繁忙景象,一群人不停地采撷着鲜茶叶。叶茂茶丰,采茶人笑了,魏祖永也笑了。十几年前,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魏祖永却窝在家里种茶叶,守着家里的几十亩茶园种茶炒茶。如今,他不仅在市内开了自己的茶叶店,每年的收入也从原来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几十万元,同时他还在浉河港成立了邻潭茶叶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茶产业。三十出头的魏祖永高兴地告诉记者:“只要做好每一片茶,我们农民哪愁过不上好日子?”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加快发展茶产业,对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意义。

与魏祖永一样,茶乡众多农民依托茶叶发展而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实施。2011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更是把信阳茶总结为: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形象。

小茶叶,大民生。茶是农民的增收渠道,种茶给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来了直接利益,使群众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特别是“信阳红”的开发,结束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使茶农的增收渠道由绿茶生产一条渠道拓宽为绿茶和红茶生产两条渠道。信阳红茶的逐步推广,引领带动了全市夏秋茶的开发生产,大大提高了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各县区、各有关企业努力加强市场调研,针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坚持多茶类发展,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丰富茶产品,延长产业链,除加强信阳毛尖、信阳红等高档茶生产外,还注重中低档茶的生产,推出了炒青、蒸青、烘青、乌龙茶(观音)、黑茶(砖茶)、红碎茶和花茶等茶品类。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已达5.7万吨,总产值达85亿元。其中红茶产量近850万公斤,产值近20亿元;黑茶、乌龙茶、花茶等其他茶类产量400万公斤,产值5亿元。

“车云山庄”位于董家河镇海拔600多米高的车云山上,山庄主人潘家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夏秋季按每亩茶树鲜叶生长量600斤~700斤算,其利用率不到30%,即每亩有400斤~500斤鲜叶资源没有得到利用。生产红茶后,夏秋季鲜叶变成了宝,茶农亩均增收1500余元。如今,在信阳流传着一句话:茶山还是那座茶山,茶园还是那个茶园,增加一亩地,增加几千元……这句话描述的正是有了“信阳红”后,茶农收益大幅增加的景象。

发展茶产业是一篇大文章。目前,我省已经制定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对如何发展壮大茶产业、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如何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等进行了安排。信阳在发展茶产业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据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茶办主任魏勇介绍,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做优做强茶产业,实现兴茶富民,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发挥优势、广泛论证、科学决策,作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规划部署,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和《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发展规划实施。几年来,我市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开发和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茶叶品牌的建设与保护,全市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抓好茶农的大民生,要更多为茶农考虑,如提供就业渠道,提高茶农的生活质量。令人欣喜的是,我市一些知名茶企业和茶乡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罗山县潘新镇通过高标准建设申林公司豫南茶叶配送中心,逐步把申林公司打造成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聚集人才和土地流转、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拉长茶产业链条,让更多的群众从事薮北茶生产及发展相关产业获得丰硕回报,在带动地方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也让一方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

信阳毛尖因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毫满披而得名,以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枝独秀,喜获金奖,举世皆惊。1958年,“信阳毛尖”更是冠压群芳,跃居全国十大名茶之列,至此声名大噪,天下尽知。如今,凭借无可复制的品牌竞争力,信阳毛尖在国内茶市独树一帜,已经成为我市富民强市的一大产业,引领着信阳人在突破发展之路上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