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经百战,他的人生在长征中开启

三过草地,刘应启都是在最艰苦的收容队里收容病号、彩号。过草地前部队准备了不少干粮,过草地的时候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就吃野草,吃牦牛粪便。

收容队在后面,危险性很大,一怕不明真相的藏民追杀,二怕跟大部队落下距离,三怕战士们体力不支倒在路上。几乎每一次过草地,都要遇上几遭。每当遇到一些因伤、因饥饿而实在走不动的战友,刘应启就动员战友说:“今天、明天有困难,走出草地就没了困难。”

第二次过草地的时候,收容的伤病号行军到草地深处。突然,狂风卷着冰雹,冰雹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袭来。在一个土坡下,刘应启遇到一个战友,顶风冒雪行军累得全身都已发软,再加上坡陡泥滑,他怎么爬也爬不上去,而身后就是一片沼泽地。他顶着冰雹奔上前,紧紧地拽着战友的手。“我实在走不动了,要不,你把我留下吧!”战友再次哀求。留下来,只有等死!刘应启不让战友再说话,让他保存力气,一边紧抓住战友的手,一边喘着粗气轻声说:“抓紧!”看着刘应启恳切的目光,那名战友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伸出冻得发抖的另一只手。

32人先锋队强渡嘉陵江,只有他1人生还

1935年1月下旬,刘应启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广昭战役。3月28日,部队二次渡江。二十七团二营是尖刀营,四连一排担任打先锋的任务。宣传股长刘应启也被派出趁着夜色渡江。32个人坐着5艘小船和8只牛皮船,劈波斩浪飞快地驶向对岸。然而,当先锋队到了山顶,大部队还没有过江。

下午两点钟,两个送信的敌人到山对面的营地,刚上山头就被先锋队歼灭了,敌人发觉不对劲,随后调来一个连包围了山顶。混战之中,一个头上戴着大盖帽的军官举起大军刀向刘应启头上砍来,在这万分危险时刻,两声枪响,敌人应声倒下,原来他和敌人背后一名战士同时开了枪,敌人的军刀砍在他的左肩上,把棉袄砍破了。这次在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下,共消灭30多名敌人。

刘应启决定带着队伍撤回,准备渡江与大部队会合。他们一路打到江边,后面敌人追上来了。刘应启对着敌人放了3枪,纵身跳下江里,他在水上游一会,再沉到江底用一只手抓江底泥爬几米后再上来呼口气。一次当他露出水面,只觉得头皮一麻,身边的江水渐渐变红了,这才知道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头顶,把头皮和脑骨掀了一块下来。那次行动,32人的先锋队只有他一人生还,那颗子弹在他头顶永久地留下了一条“弹沟”。

伏击日军汽车运输大队,1个小时毁敌车48辆

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我军转入反扫荡作战。1940年10月11日,上级给刘应启所在的新十旅发来急电:“敌人正在大规模扫荡总部和主力部队,令你旅在和(顺)辽(县)公路上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歼灭敌人的车队,越快越好”。旅首长将这项任务赋予了二十八团,刘应启便迅速作出了部署。

13日上午9时侦察员报告:敌人的汽车运输大队由辽县方向开来,有四五十辆,正向伏击设下的口袋开来。可是,敌人很警惕,快到伏击圈时,放慢了速度,先派一辆车开进我军伏击阵地内侦察。“情况有变,这一辆车不能打,要放过去,不然的话,打掉这一辆车,后面的运输大队汽车都开倒车跑回去了”。刘应启要求部队要随机应变。

敌第一辆车安全地开了过去,后面的车队加快了速度,很快汽车全进入伏击地带。“开始打!”前面的车辆被刘应启带领的一个连拦阻住了,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轻机枪、步枪、手榴弹、炸药包、汽油瓶等全部砸向敌人的汽车上,翻了跟头的汽车堵住了后面车辆的道路。车上的敌人没有清醒过来,就去了西天,一个也没跑掉。从战斗开始到结束,一个小时内,毁敌汽车48辆,敌人无一漏网,我军无一伤亡,受到刘邓首长的嘉奖。

在朝鲜战场上 他和敌机玩起了捉迷藏

“调刘应启速来北京接受新任务。”1950年10月下旬,正在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学习的刘应启接到总政电报时,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到朝鲜去打美国鬼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要组建五六个后勤分部,组织决定刘应启任志后二分部政治部主任。

5次战役攻汉城的时候,刘应启乘着小吉普车往前线赶,天上来了老美的油挑子,在车头上转。于是他跟老美斗智斗勇,命令驾驶员开着吉普车与飞机捉迷藏。车子先开得飞快的,突然一个刹车,把敌机撂到前面去了。等敌军好不容易绕回头时,车子一加油门,又把它甩到后面去了。敌机好几次往下扔炸弹,都击中不了吉普车。绕来绕去,敌机急眼了,不停地往下扔水桶一般大的炸弹。其中有一颗炸弹在车子旁边爆炸,一块弹片呼啸飞来,钻透了车门,而刘应启当时正好倚在门上,那块弹片钻进他的身体,被担架队发现后急忙送往医院,他又一次死里逃生。

离而不休 他的长征没有尽头

1965年8月28日,刘应启离休了,他的新长征也开始了。学校、工厂、农村、机关,800多个单位、1000余场报告、百万人次听众,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刘应启“新长征”的足迹。

1995年,是扬州市实施“希望工程”的第一年,刘应启则是全市“希望工程”捐款的第一人。这一开头,就坚持了十几年。扬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有一份统计:刘应启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困难群众共计200多人,累计捐出了40多万元。而正军职离休、每月收入上万元的他,一直都没有存款。

老伴儿田静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刘应启回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洼村扶贫。他先把毛毯和200元捐款送到每个贫困户家中。了解到当地适合种植一些名贵花木,又自费买了3万多元的苗木和种子,花钱雇卡车送到村上。离开的时候看到一位老乡衣服破旧,又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了他。老伴儿笑他是“穷光蛋主义”者,刘应启却自得其乐:“没有存款,我还是富人。”

百姓眼中 他就是身边的共产党

1933年6月26日,22岁的红军战士刘应启面对马克思画像,庄严地举起右手。78年后忆及那一刻,刘应启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健康长寿则是我为人民服务最大的本钱。”

一年夏天,干休所附近交叉口道路改造,每到上下班高峰,人来车往,交通不畅,市民怨声载道。刘应启跑到居委会要了一个“执勤”的红袖章戴上,在马路边当起“义务交警”,接送孩童过马路。每天起早摸黑,干得不亦乐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刘应启得知扬州军分区组建的抗洪抢险突击大队即将开赴前线抗洪,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就这样,92岁的他硬是加入了抗洪保障分队,连续数日拄着拐杖,在大堤上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

家风连着党风。大儿子在部队准备提干,他亮起“红灯”。二儿子拟进公安部门,他对家访的干部说:“他不是那块料。”女儿下放想回城,他说“农民的孩子能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

(摘自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