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自古以来地灵人杰、英雄豪杰辈出,一代名相孙叔敖,施教于民、布政以道,助楚庄王称霸天下。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开发东吴,治理水患,是上海、苏州等地人文始祖;开漳圣王陈元光,率5000弟子开发闽南,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宋朝宰相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界之泰斗;明代文豪何景明,为“前七子”的领袖,名播全国文坛;祖籍光州固始的郑成功将军,收复台湾、英勇抗清,是名满天下的民族英雄;清代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浚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成为当时的学术泰斗。解放战争后,信阳地区先后有100多人成为国家领导人、高级将领。当代的信阳籍商人一直是豫商的领军者之一,被誉为“河南的犹太人”。
息夫人——春秋时期息国君夫人
息夫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出生于陈国宛丘(今周口淮阳),陈庄公之女,因嫁与息国(今河南息县)国君,又称息妫。归宁探亲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危急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她愈加精进,成为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文王死后,倾力辅佐太子熊恽,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
息夫人有着拒绝以色事人、倡导女性自立的鲜明个性;她足迹几遍河南省,促进了中原与楚地两种文化的交融;她独有与蔡侯、息侯、楚王虚实相映的三段感情;她建立了一身赴难、劝课农桑、推崇新政、辅幼称霸的四项功勋。众所周知,在河南的土地上,息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被尊为“平安神”,如今依然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地域形象名片。
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黄歇(公元前314-公元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为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丞相),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时为幽王所杀。他是为江南一带的人文始祖,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的庆祝演出中,开场就演唱了一曲《告慰春申君》来纪念他。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名敖,字孙叔,汉族,楚国期思县潘乡(今安徽省临泉县)人。
据今2600多年。楚国贵族蒍贾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与母亲避难于现在的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将毕生学识倾囊相授。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毛遂自荐,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期思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国家。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道“孙叔敖举于海”,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魏延——三国时期名将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这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杨仪夷灭三族。
司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光山县人,为宋朝著名宰相,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资治通鉴》,对中国的史学界有极大之贡献。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陈元光——唐代“开漳圣王”
固始县人,曾率5000弟子开发闽南,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被历代皇帝追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昭烈候”,后被乾隆皇帝封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657年-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前期河东(今山西)人。唐显庆二年(657年)农历二月十六生,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仪风二年以鹰扬将军。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669),领兵入福建南部,父 卒、代领其众。垂拱二年(686),上疏请建一州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诏从之。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世守刺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后为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百姓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开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贞元二年(786)复徙州 治龙溪,敕有司改葬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响祀。明封昭烈侯。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创建、开发漳州(唐代中期天宝年间称为漳浦郡)作出了卓越贡献,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尊称他为“开漳王”。
何景明——时代“前七子”之一
何景明(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何景明性耿介,鄙荣利,对当时政治黑暗不满。在《玄明宫行》等诗中讽刺了皇室的奢欲和刘瑾的用权;在《盘江行》等诗中揭露了官军屠掠人民的罪行;在《兴隆祀丁曲》《罗女曲》《平坝城南村》《偏桥行》等诗中。
何景明知识渊博,天文、地理、律法、历数、阴阳、医卜诸家“备造其妙”,人称其“咳吐珠玑,人伦之隽。”“天才俊逸、意匠圆融、艺苑千秋、斯为独步。”
王审知——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
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
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宋世杰——明代状王
宋世杰,明成化信阳州(今信阳市)人。幼年,家道贫寒,虽读过经书,但却未仕进。正德年间,曾干过代书的营生。嘉靖初,在南汝光道衙门当过刑房书吏的差事,但由于他生性耿直,不善阿谀奉承,平素行侠仗义,时常代人书写状子,不收分文,为民伸冤鸣屈。道台老爷本来对宋世杰入衙门后,没有银钱“孝敬”自己,就大为不满,又见他常管闲事,经常据理力争、顶撞自己,更是十分恼怒。因此,便找个机会,以“办事傲上”和“包揽词讼”等罪名,革掉他刑书吏的差事。此后,宋世杰便在信阳州外小街开设饭店。
宋世杰本作宋士杰,其实是明朝成化信阳州人,并非是古装剧中留个大辫子的清朝人,鼓词《紫金钗》中的宋士杰本来只是配角,在京剧《四进士》最早的版本中,宋士杰也是配角,主人公是清官按院大人毛朋,与他的三名同科江西巡抚田伦、道台顾读、河南上蔡县知县刘题合称为“四进士”。后来到周信芳演出的京剧《宋士杰》中,宋士杰才成为主角。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