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是一片积沉厚重充满神奇的土地,是一片书写壮丽托举荣光的土地,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绽放出无穷魅力。

信阳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西周时期,信阳分别是弦、黄、蒋、息、蓼、番、申等诸侯国的国都、封地,战国时期曾为楚国的别都(遗址在今信阳平桥区)。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唐代为申州、光州之州治。盛唐时期,义阳是中央王朝重要的粮食、兵源和财源基地,北宋初年改称信阳州。明清时期,信阳的经济、文化已经相当优越,粮食充裕、商业繁荣、名士荟萃,且人文底蕴浓厚,进士、举子辈出。民国时期,信阳(汝阳道治)辖豫南四市大部分地区,为河南省四大城市之一。

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保存着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多处。信阳大地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都诞生在信阳。

同时,信阳还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就是从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编钟演奏的。

“红军摇篮、将军故里、红色圣地”是对信阳红色资源和革命历史的精妙概括。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大别山红旗不倒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落脚地。这里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部队。革命战争时期,有一百多万人参战,三十多万人流血牺牲,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红得最响、最久。《八月桂花遍地开》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首非常著名的革命歌曲就是从这里唱响全军、唱遍全国。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万海峰等一百多名信阳籍将军成就了大别山革命烽火的传奇。在血与火的革命风云中,无数革命先烈在信阳戎马倥偬、前仆后继、流血捐躯、碧血丹青,谱写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故事,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境内革命遗址、古迹和文物众多。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及省以下级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400多处。“列宁号”飞机从这里飞上蓝天,并建立了鄂豫皖军委航空局,写下了中国共产党空军史的第一页;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及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许世友将军故里、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今天已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作为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信阳这部书写在大地上的红色历史教材,每年引来了几百万的“读者”,他们在这里感悟红色历史,接受传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信阳番国故城遗址

番国故城遗址,系东周时期土城墙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信阳市固始县城关。遗址分内外两城,两城的土城墙大部分尚存,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城池遗址。番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周时期城池建设、淮河流域小国的历史、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以及当时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番国故城的建筑

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部。外城周长13.5公里,外城北墙中部有一个72米的缺口,是城墙的北门,历称“北山口”,是通往安徽阜阳的咽喉要道。内城东、北墙是利用外城的东北墙,只有西、南二城墙另行修筑,内城周长6.5公里。

内外两城城墙墙基最宽处50米、高7米、顶宽30米不等。城墙夯土层夯窝明显。两城城墙底宽45~25米,高8~4米,顶宽17~13米。城墙系夯土结构,由黄黏土夯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构筑牢固。外城的护城河大部分完整。番国故城其后为楚之寝丘,东汉的固始,一直为县治,其地点未变,延续至今固始县城中心仍处在古城范围内。

黄国故城遗址

黄国故城遗址即黄国故城。

在河南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的隆古乡,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黄国故城。城址位于淮河南岸,小潢河之西,平面呈长方形。其城墙长度:东墙1650米,西墙1550米,南墙1800米,北墙1720米,周长6720米。墙宽10~25米,基宽59米,残存高5~7米。已可确认的城门遗迹有3处,其中西墙中门墙体加宽,且内凹呈“U”字形,显然与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加强城门防御有关。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遗物。城墙四周有护城壕,东墙外的城壕遗迹尚清晰可辨,壕宽36米,低于现地表1米许。

黄国乃西周封国,嬴姓子爵,颛帝曾孙陆终之后,位居诸封国要冲,由于黄国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春秋初期齐楚争霸,黄国便首当其冲。其时齐桓公霸业达于顶峰,黄国作为楚的与国,却采取了恃齐叛楚的策略。《左传》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春秋》僖公二年,“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贯为宋地,在今山东省曹县南5公里。僖公三年,“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阳谷在今山东省阳谷县北15公里。僖公四年,“秋,[齐]及江人、黄人伐陈”。僖公五年,“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然而,随着楚国势力日益强大,逐渐加强了对黄国的进攻。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踖陵在潢川县西南(如今光山县一带),这是楚国第一次对黄国进行讨伐。《左传》僖公十一年:“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左传》僖公十二年:“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事在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终于灭掉黄国。诚如《春秋大事表》引季氏本所言:“江、黄,楚之东北境,可以出兵以截齐后者,得江、黄,则师无左顾之忧也。”

城阳遗址

城阳遗址位于信阳市北25公里处,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设置了“城阳城址保护区”,城阳城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文物保护、文化研究、旅游参观的好地方。夏商周时代,城阳城(又称楚王城)即楚武王(公元前698-公元前691年)破申时所筑,随后城阳城就成了楚田北攻东进的军事重镇。公元前278年,秦破楚郢部,楚顷襄王曾到此避难,把城阳城作为楚国的临时田都,“亡羊补牢”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城阳城区内现存有龙山遗址,还有西周遗址;宋金对峙“以长准为界”,此地的马营、畅营即岳家军营。古迹谭王寺、白马寺、甘露庵始建于唐至清朝之间。城阳城址依山傍水。城址包括内城,外城、太子城、楚墓群等。遗址至今清晰可见。内、外城的西城墙长750米,外城北边长2300米,东边长约2100米。南城墙总长2524米,周长7674米,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太子城地处外城东北角,面积4万平方米;城区南400米的高岗上是著名的楚墓群。城阳城址总面积46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9.8平方公里。民间至今仍流传着晒金场、跑马岭、饮马塘、锅底湖、天子沟、天塘、龙口、夫子庙、十字江等各种神奇传说。

1957年和1958年分别在此发掘了一、二号战国楚基,据顾铁符先生考证,该墓主人是楚司马畈和夫人的墓葬,两墓共出土文物1400多件。特别是一号墓出土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铜编钟,用其演奏的《东方红》乐曲,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回响太空。2002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信阳市文物局在此抢救发掘了一号战国墓,出土了两组套装青铜器“金碧辉煌,一比不锈”堪称稀世珍品。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