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21时40分讯(记者 张继疆 见习记者 陈奕兆)“炊饼!炊饼!好吃的炊饼!”昨日20时许,记者来到我市肖家湾附近的夜市大排档采访,一阵清亮的锣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男子头戴小方巾,身着蓝布褂,腰间还缠着一条洁白的围裙,一手推着小货车,一手敲着车把手上的铜锣,正在沿街叫卖。小货车上一面三角小旗,在微微的晚风中随风飘动,上书九个大字:“山东名吃武大郎炊饼”。听着男子说话并不是本地口音,记者一时好奇,就跟了上去。

肖家湾夜市是我市除了小南门之外,另一处大排档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月上柳梢之时,正是食客们大快朵颐、把酒言欢的时候,由于对此处的卫生治理比较到位,记者注意到,此处大排档的灯箱招牌并未下路,食客们或在搭起的棚子内,或在门店门口的空地上,围着小桌,吃着烧烤。路边停放的车辆都在白线内,并未对推着小车的男子造成影响。可能是由于服装比较奇特,男子所到之处,引得不少食客注目,也有人走过来,买上一两包。不一会儿,男子小车上所装的两大箱炊饼已经所剩无几。在一处牛肉面摊位前,男子停下脚步,捶了捶腿,摊主见状,赶忙搬来塑料方凳,让男子坐下。

趁着男子休息,记者上前同他聊了起来。得知,该男子姓刘,今年62岁,山东聊城人,20多天前与大哥一同来到信阳,做起了炊饼生意。说话间,有人来到刘老汉的摊前买炊饼,一包炊饼8元钱,来人拿出的是一张50面额的钞票,刘老汉接过钞票后,小心翼翼地收好,用右手从钱包中掏出一叠纸币,左胳膊则夹在胸前,一张张地数给来人。记者这才注意到,原来刘老汉左边的半截袖口空荡荡的。“年轻的时候,受了点工伤,也没啥。”找完钱,刘老汉对记者说,“趁着还能动,我还要把我们的山东名吃往更多的地方推广呢!”

记者了解到,每包8元的炊饼,其实刘老汉只能挣上0.8元钱,按照每箱炊饼50包,每天卖出两箱来计算,刘老汉每天走街串巷地吆喝,也才挣到80元,而每逢刮风下雨的时候,索性就没有生意了。“信阳好人多啊,俺老汉60多岁了,每次到这边的大排档卖炊饼的时候,不仅摊主们都主动给我递凳子,让我休息,而且很多人都还帮着俺老汉收钱、卖炊饼。”刘老汉笑着对记者说,黝黑的脸上,皱纹堆成了一朵花,“俺哥哥沿着大街(北京路)卖炊饼的时候,很多店家都还让他进门去推销,看到走累了,还让他进去休息。”

“炊饼!炊饼!好吃的炊饼!”休息好了,刘老汉又慢慢地推起小车,沿着新华西路向西走去,在旁边食客推杯换盏的劝酒声中,刘老汉的叫卖声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