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路依山沿河,路面是瓷实平整的碎石,雨水直接渗入地下,也丝毫没有影响山区水系的流动。草木抖擞着生长的姿态,随田埂起伏,在山坡上蜿蜒。
这个如画的小村,叫郝堂。
郝堂村位于信阳市平桥区东南部城郊,是五里店办事处东南部的一个小山村,距信阳主城区约20公里,驱车前往,半小时左右。
村里人说,郝堂很好找,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树……
这是一座融情自然山水的豫南民居村落,依傍自然山水的传统民居建设风格,没有强拆强建,没有整齐的楼房,也没有笔直的水泥路。在这里,以古树、古井,甚至土坯房、茅草房等为代表的农村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乡村民居的改造,按群众意愿,经专家设计,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稍作改造,增加了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豫南地区1000年来民居风格,颇具历史文化品位。民居外貌的古朴与室内设施的现代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惹人惊叹。村庄在不改变现有格局的基础上,新村与旧村并存,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共融,每户庭院门前门后栽种小杂果树,一户一景,步移景异。那是原始与现代的珠联璧合,徜徉于郝堂新旧交叠的景致中,左览现代建筑的新潮时尚,右观昔日村庄的余情。
更难得的是,这座村落将信阳传统的茶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郝堂村三面环山,日光充足,四季分明,起伏的群山、充沛的水源、湿润的气候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这里也是信阳毛尖原种茶的产地,家家有茶园,户户懂茶品,勤劳的山区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播散着种茶的希望,以茶为礼的风习,也成就了经久不衰、历久愈浓的茶俗。现如今,茶文化即将走进了郝堂村小学生的课堂,“鸟巢式无围墙的小学”“昭庆茶馆”“毛尖原种茶”“唐茶驿站”“郝堂乡村银行”“南山院(孙君画室)”、桥坝、路、溪等公共活动区,已成为全村核心的茶文化体验区。处处洋溢着最浓郁的信阳茶文化气息,渗透着最纯朴的信阳茶乡人民精神!
去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近公布第一批建设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全国只有12个村庄入选,平桥区郝堂村跻身其中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示范村。
这个“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村新貌典范,是我们心灵记忆的缅怀地,是乡村与都市文明碰撞火花的结晶,是一方安静闲适的世外桃源。
(边 际)
平桥区实施绿化工程 助力“最美乡村”建设
郝堂村,中国“最美乡村”之一,一个紧邻信阳市区的“市”外桃源。这里的乡村建设基于“从感知到认知”的理念,从水系、植物、动物、农田、建筑、生活、劳作等方面认知乡村景观意象,以标志性的古树、流水与桥、屋顶与山墙体现中国传统乡村景观。在这里你能够体验到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文化,感受到淳朴的乡情乡味。同时也为逃避都市喧嚣、摆脱都市疏离感的人们提供了满足感和踏实感。在这里,大家真正地做到亲近大自然,有了真实的乡村体验,寻找到了那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归依。
作为平桥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村,这里开展了很多重塑乡土价值的试验,自然村落民居的科学规划,乡土文明的开发传承,生活品质的提升。美,深入到每一位村民的心里。但无论如何,这里的美离不开点缀其间的各种本土果树、乡间花草和水生植物,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2年以来,郝堂村连年被纳入平桥区林业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工程范围,绿化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几年来,依据专家的规划,平桥区侧重乡土植物树种,这些植物是长期为本地居民驯化、生活生产所用的传统植物。在这里栽下的柿子、樱花、梨树、桃树、板栗、樱桃、腊梅、竹子等树木达21310株、波斯菊10万平方米、二月兰1500平方米、狗牙根草3500平方米、地锦1000平方米、千屈菜6万株,还有竹子、芦苇2万蔸,再力花、美人蕉2000蔸,大叶黄杨、海桐球7120株,连翘1.8万株,绣线菊、迎春、映山红、凌霄11110株,使村子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绿树绕城郭”“小桥流水人家”的豫南乡村朴素的记忆。
为了更好地保护郝堂村的森林资源,平桥区把郝堂村林地纳入公益林进行管理,对村民开展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教育,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郝堂村,平桥区还设立了林业执法联络点,加大巡查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盗挖盗采林木行为;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对40余株古树的树高、树龄、胸径、冠幅、生长势态等进行登记,实施挂牌和护砌保护,并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不定期进行护理,2株濒死的百年枫杨树被救治复壮,重现勃勃生机。正是这些以自然为本的举措,更好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陈 伟 王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