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浉河区谭家河乡的彭延斌来说,与茶工打交道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自己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当时的他在乡里的林业所工作,每年都要为茶工们服务。如今已过了不惑之年的他,已经调到了政府机关。“十多年前,当时外出打工的人还不是很多,采茶工几乎都是年轻的采茶妹,有不少外地人来了信阳采茶之后,爱上了这里的山水,也爱上了这里的人,成了咱信阳的媳妇。”4月4日,清明节前一天,记者在该乡采访时,彭延斌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如今采茶妹都成了采茶大嫂,尤其是外地如驻马店、金寨等地的茶工,大多是“4050”人员,60多岁抱了孙子的采茶奶奶也来了不少,她们外出打工受限制,于是就到咱这里来打个短工。即使是生手,只要肯下功夫学,20多天的开采期也能收入两三千元。”
随着茶工们年龄的增加,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照顾,为了照顾好她们生活上的细枝末节,包括乡党委副书记周家生在内的工作人员,在清明至谷雨的这段时间,几乎都是吃住在茶场。引导茶农树立采摘新观念、与采茶工输出地工会沟通、组织茶农为采茶工购买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督促茶农与茶工签订用工合同、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茶叶交易市场进行规范治理,一桩桩一件件,事无巨细。短短的20多天,对数十万茶工来说,是打工的好时节,但是对于谭家河乡、浉河港镇、董家河镇这几个“信阳毛尖”原产地的基层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一场规模不小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