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勇

核心新闻

清明祭扫 感恩才是主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传统。

“清明时节,携家带口去祭祀先人,一是寄托哀思,回想先人的音容笑貌;二是感恩先人的养育和谆谆教诲,思量今后该去如何行孝;三是激励后人,传承先人的勤劳、善良、淳朴,要像先人一样勤恳、诚实、有作为。”4月2日,记者遇见在市郊龟山公墓给父亲扫墓的沈先生,他向记者道出了清明祭扫的主题思想。

手捧鲜花,顶礼膜拜,沈先生的虔诚让记者心生感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在城市和农村,清明时节祭祖扫墓越来越热闹,而祭扫的形式远远大于其原本的内涵。

“每年清明节期间,前来购买香蜡纸炮的人比过年都多。我清明节期间卖出去的纸、炮比过年时翻一倍。因为,现在人们大都手里有钱了,也重视清明祭祖,所以,每逢清明,外出的人基本上都回到家乡祭祖扫墓。”罗山县城关南大街一家纸炮铺的李老板告诉记者。

“你看看人家那个村的刘姓兄弟几个,这些年在南方打工挣了好多钱。清明都回来给老祖坟上坟,光放炮就花了好几万元,风光得很哟。”罗山县龙山乡曹堰村80岁的张老太太特别羡慕。

风光渐渐成为清明祭祖的主流,改变了原本的清明祭祖主题。记者看到,城乡之间前去祭祖的大小车辆排成长龙,坟山上高炮迭起,纸灰蹁跹,欢声笑语。位居高位的,经商成功的,打工挣钱的,可能逢年过节都不回家乡,但是,不管远离家乡有多远,清明上坟都回来了。其目的大都不是寄托哀思,而是显摆或者是祈求祖先庇佑自己升官发财,寻求心理上的安慰罢了。

“那刘姓兄弟的母亲活着时,兄弟几个都不管不问老娘,推来推去,老娘70多岁还自己一个人住在破屋里生活,儿子个个住两层小楼,就是不让老娘住。现在老娘死了,儿子倒‘孝敬’了,上坟就花了七八万元。活着不把老娘孝,死了花这多钱有啥用?”张老太太无限感慨。

延伸新闻

趁父母健在及时行孝

百善孝为先。2012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子女常回家看看上升到法律层面。时隔近两年,记者了解到,常回家看看没有多大的改观。由于种种原因,逢年过节不回家看望父母的人比比皆是,倒是清明时节祭祖扫墓时回乡的人不少。逢年过节没时间回家看望亲人,祭祖时咋就有了时间呢?难道故人比活人重要吗?

今年清明节前夕,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叶老汉的几个子女从南京、武汉、广州等地都赶回来上坟。叶老汉心里既欣慰又酸楚。欣慰的是子女都回来了,酸楚的是逢年过节也没有这么团圆。

罗山县楠杆镇的杨先生带着儿子也回到家乡给父母上坟。站在父母的坟前,杨先生很忏悔。“父母活着时,由于自己年轻气盛,没有好好孝敬父母,现在知道了,也晚了。阴阳两隔,现在说啥父母也听不见了,花再多的钱父母也享受不到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育好子女,做一个有爱心、懂孝道的人。”

“与其祭祖时大操大办,不如趁父母健在时多行孝道,别把后悔留到自己暮年。”信阳师院教授丁少峰说。

丁少峰说,清末重臣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孝道。

也许在别人看来,曾国藩的孝道其中夹杂着封建纲常伦理的色彩,但是我们现在所应批判的是封建纲常伦理中的消极不利因素,而不是像孝道之类的积极有利成分,孝道作为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发扬,而不是抛之于脑后。虽然说现在社会不同于以往,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每个人都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的现实没有改变,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或其他亲人)养大的事实没有变,同样,对父母养育恩情的也不应有变,确切的说应是有增无减。

“从呱呱坠地到成年自立,其间父母流的汗水和泪水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是即使他们到行将就木之时,他们也不曾向我们索要过什么,求过什么,并不是他们不会开口,而是他们没有想过开口。在他们心里只要子女是快乐的,他们就是最幸福的。”市人社局干部方德海说。

市区报晓新村的老年志愿者毛桂枝坦言,父母不向我们索要回报,作为子女,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想怎么样去知恩图报。趁父母健在时,常怀感恩之情,及时孝敬父母。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我们可以以这三种阶段的身份去体味其中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尽量少走弯路,充当相同角色之时少出现错误。可以儿女之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到一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这些都是一个人成功和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市十三小老师王秀娟道出了及时行孝的真谛。

记者感言

常怀感恩之心

首孝悌,次谨信。中华民族的先人把孝道列为百事之首,足见孝道的深远影响。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指望他去爱社会爱他人吗?

“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唱得好,它不仅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它在拷问每一个人的心灵。

真没时间吗?常回家看看没时间,清明祭祖就有时间了;父母健在没钱赡养,父母逝去铺张浪费,这不应该成为当今和谐社会不和谐的音符。

亲爱我,孝何难。父母对子女从来都是付出,索取的是寥寥无几。我们应当常怀感恩的心,及时行孝,别让忏悔包裹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乡间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