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核心提示
目前,《信阳市建设体育强市规划纲要(2014-2020)》(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制定。近年来,我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逐年增加,体育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到2020年,我们的体育事业将会是什么样呢?怎样实现逾期目标呢?《纲要》都有回答。
核心新闻
3月下旬,市体育局正式发出了《关于申报信阳市武术协会会员的通知》,信阳市武术协会也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成立信阳市武术协会,正是按照《纲要》的规划开展的其中一项工作。《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市、县(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成立单项体育协会,正是《纲要》所规划的内容。
《纲要》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包含了多方面内容。《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市的体育人口要从目前的290万到400万,市、县(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体育组织;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要在1万名以上;体育健身站(点)在城市社区达到全覆盖,在行政村覆盖率为50%以上;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规范有序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羊山体育公园,在平桥区、羊山新区、信阳工业城、南湾管理区至少各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以全民健身工程等公共体育设施为纽带,打造主城区15分钟健身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60%以上的乡镇所在地建有公共体育设施,8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其中城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常年在训运动员人数2000人以上,每年向省级专业队输送运动员30名以上。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运作规范、比较完善的体育产业市场。
延伸新闻
体育强市面临良好机遇
近年来,我市的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信阳市体育局局长叶长青在信阳市2014年体育工作会上总结2013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时候提出了三方面成绩:一是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群众体育纵深推进。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信阳毛尖·龙潭杯”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和信阳市第四届全民运动会等重大赛事活动,全民健身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增加;二是以备战省十二运会为重点,深入实施体教结合,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体育卓有成效;三是以增强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体育彩票销售再创新高。
从大的方面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全社会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家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就我市来讲,我市体育事业近年来也迅速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接近300万。
与此同时,我市体育事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体育社会化程度、人均体育用地、人均体育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全民建设活动普及面有待扩大,青少年体质呈下降趋势,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紧迫。
打造休闲圈 实现6年目标
《纲要》提出了2020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纲要》也提出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任务。
在群众体育方面,要构建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打造出“三山同登”登山健身大会等一批群众体育品牌;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志愿者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各类人群体育活动的引导。
在竞技体育方面,要深入实施教体结合,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优化运动项目布局,走竞技体育精兵之路,确保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拳头项目;抓好市体育中学和各级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建设学校的建设;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要形成体育产业体系,发展体育服务业,多措并举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
在体育设施方面,我市将科学规划体育基础设施;新建一批体育场馆;完善城市及乡村公共体育设施;重点打造环浉河和环南湾湖健身休闲圈,使之成为“景观体育”胜地;推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