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悬念,2014年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的又一个高峰年,毕业生的就业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从春季招聘会上了解到的信息来看, 有一个现象是,应届生嫌企业开的薪酬待遇不具竞争力,而企业则表示给的起薪已经不低了。
记者采访了不少企业的HR(人力总监)发现,企业招聘越来越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应届生的能力却往往与社会脱节,专业成“瓶颈”。采访过程中,来自海归、国内高校的应届生和职技校应届生的求职故事,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4个月短工苦日子让“海待”转变心态
2012年从澳大利亚某大学主修会计金融本科专业的小陶,原以为回国会很吃香。小陶投简历的对象清一色是省内知名银行,除了自己认为银行收入高、工作环境好之外,“非银行”不进的观念也来自家长影响。
小陶就读该所大学的专业,每年的学费约3.4万澳元,三年共10.2万澳元,再加生活费等开支,单是大学的求学花费就合计100多万元人民币。“如果一个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报酬,我觉得太亏了。”然而,在投出10多份简历之后,小陶连面试的机会都很少。
小陶告诉记者,银行招聘的应届生主要从柜面做起,但是他连柜面最起码的一些工作和技能都不了解,接连遭拒后,他成为了“海待”。
2013年7月份,在家无所事事了大半年之后,小陶在朋友介绍下,到一家培训机构当兼职教员,给初中生、高中生辅导口语。“最累的一个月,拿到了4000元工资,以前看待工作的心态太幼稚了。”通过这份短工做了将近4个月,小陶了解到了国内就业的现实性。
随后,到父亲朋友的小公司内,跟着会计扎实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小陶开始到招聘会上投简历、找工作。如今,他已经顺利度过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实训生阶段,不仅能拿到超过4000元/月的基本工资,还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不少专业本领。
专家观点:“海归”光环不如个人能力实际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目前国内招聘市场上的企业80%是民营企业,其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工作人员,企业更重视的也往往是工作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文凭。随着近些年很多企业发现“海归”并没有达到企业所期望的工作能力,所以招聘“海归”也变得更理性。
由于国内与国外的管理等体系目前还没有接轨,薪酬和待遇方面很难与“海归”要求的匹配。留学归来的人往往没有工作经历,而前期付出巨大,所以不少人眼高手低。因此,有些时候“海归”人才在应聘竞争中还PK不过本土人才。
动手能力强的职校生更符合企业需求
某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谢炯跟记者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毫无经验的应届生拿着入职几年员工的行业平均工资来面试,而将一个挺不错的工作机会谈崩。
谢炯为集团旗下的房产子公司招聘应届大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需要经验积累的行业,前3年属于企业的培养投入期,是给招聘来的应届生打基础的经验积累期。但是不少学生都觉得房地产是暴利行业,就应该要求高薪酬。
谢炯面试到一位挺优秀的小伙子,对方也很有意向,但是到了谈论价码的时候,小伙子的开价让谢炯等面试官很为难。因为这个小伙子拿着他从市面上了解到的行业平均薪酬,开价入职第一年的年薪10万元。谢炯说,这个小伙子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但是要求入职3年~5年后的薪酬标准,公司确实难以满足。她还耐心跟小伙子描述前景,按照他的能力,没准3年后的收入就可能超过这个数字,但是入职第一年肯定达不到。结果,双方没谈成。
专家观点:读一年理论课程,不如职业培训一年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来面试的学生中,工科生在这方面特别典型,到企业的实习、实训往往属于“参观性”实习,看看为主而基本不动手。
他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读一年脱离实际的课程,远不如多一年的职业培训对企业招聘更适用。不少名牌大学的硕士生求职时往往心理预期都在6000元/月以上,但是招回来一看,实际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还不如踏实的本科生。而本科生对于企业的适用性,可能还不如职校生。在海亮的一线车间里,一线员工多数是职校生,月收入最低都能超过4000元,应届本科生中优秀的起薪才能达到4000元/月以上。
(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