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消息(记者 张 勇)3月30日晚上,市民王女士在家上网购物时,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让王女士看衣服的款式图片。王女士想都没想就用手机扫了,点了下链接。可是,等了一分钟左右,手机网页也没显示出来。王女士警觉起来,赶紧登录账户,只见密码已经被修改。她后来查证,账户里的5万元钱不翼而飞。

无独有偶,市民小李在微博上看到有商家促销,就用手机扫了二维码,结果一夜之间,他的手机费被扣167元。他后来得知,原来是中了吸费软件的招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时下拿智能手机扫二维码成为时尚。

“扫一下二维码,不光手机能直接连接相关网页,也可能上木马病毒、吸费软件的当。”我市一家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的经理梁兵说。

梁兵介绍,二维码是一种用几何图形传递文本、图片、网站连接的方式,类似商品条形码,但比条形码包含的信息更丰富。只要通过手机上的二维码工具扫一扫,就能轻松地转到里面的图片、文字、链接等。二维码本身只是一种载体,只有加上带毒的内容或链接才变成“毒”。一些不法分子将带恶意链接的二维码,混杂在打折信息或促销广告中,吸引人扫描。

梁兵提醒广大的手机用户,在扫描二维码时,应选择正规的发布二维码的平台,不要见码就扫。假如是通过二维码安装的软件,在安装好后,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