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实习生 张 力
一个朋友,如果能陪伴自己20多年,那么这个朋友将是挚友。对于焦东亮来说,《信阳晚报》就是他的挚友。从1988年《信阳晚报》前身《申城晚报》创刊开始,焦东亮便开始了收集本报的历程,20多年从未间断。
焦东亮是市邮局的一位退休职工,1988年,他在邮局负责发行工作,当年10月10日,《申城晚报》创刊了。“这是个不错的收藏机会!”焦东亮这样想,也开始这样做。
“最开始,晚报是每周一期,每期4版,一年才合订成一本。后来随着晚报出版频率和版面的增加,合订本也在增多,一年合订达到12本,一个月的厚度比原来一年的都要厚。”焦东亮说。在他们家的书柜上,记者看到,《申城晚报》的合订本和《信阳晚报》的合订本,占据了两大书柜。他还介绍道,当时他收藏了《人民文学》《信阳报》(《信阳日报》前身)《信阳广电报》(《信阳周报》前身)等报纸杂志。不过由于当时家里面积小,又因为搬家等原因,《人民文学》送给了固始县的一位农民,其他两种报纸则没有继续收藏,唯独晚报他一直坚持收藏了下来。
焦东亮收藏的晚报很全,全到什么程度呢?本报社有资料室,资料室中存放有历年的合订本,由于几次报社搬迁及其他原因,本报由《申城晚报》改名《信阳晚报》的那一本合订本找不到了,但记者在焦东亮家里找到了这本合订本。这也让焦东亮很高兴,他也表示,如果查阅资料,随时欢迎,但恕不外借。
焦东亮精神很好,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今年64岁的他不仅爱好冬泳,也是个“摩友”。但是,他的心脏却不太好,做过几次搭桥手术,医生让他静养,不要冬泳,但他做不到。他说,现在他一直在操心所收藏晚报的去处,他在北京工作的侄女建议他捐给北京的图书馆,但他更想捐给本地的图书馆。他打算等过几年自己干不动的时候,就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