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慧

见习记者 韩蕾

核心提示

截至3月27日,本报持续推出了以上八篇关于胜利路环形天桥的报道,倡导市民不要让这座美丽的天桥受“冷落”,而且在进行文字宣传的同时,本报记者联合信阳市供水集团公司,连续用一周的时间,在胜利路环形天桥的各个入口处,引导市民过马路走天桥。

核心新闻

截至3月27日,本报持续推出了以上八篇关于胜利路环形天桥的报道,倡导市民不要让这座美丽的环形天桥受“冷落”,而且在进行文字宣传的同时,本报记者联合信阳市供水集团公司,连续用一周的时间,在胜利路环形天桥的各个入口处,引导市民过马路走天桥。

27日上午11时30分,正是学生放学的高峰期,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在环形天桥的各个入口处,多了几个写有“温馨提示:为了您的安全,过马路,请走过街天桥”的标示牌,不少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告诉记者,这些牌子在头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还没看见,应该是今天早上刚刚安装上的。

每个入口处三个标示牌,四个入口处总共12个标示牌,而且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几个入口,本报记者和信阳市供水集团的工作人员,依然手拿横幅,在对过往行人作引导。从天桥经过的市民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天看《信阳晚报》上有关三小天桥的报道之后,再加上连续一周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天桥入口处引导,让原本不重视天桥的市民,也对天桥的认识逐渐增强,也逐渐养成了过马路走天桥的习惯。

李雨阳是信阳市第三小学六(2)班的学生,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通过《信阳晚报》对天桥的宣传,学校广播经常都会播放有关于天桥的一些事情,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也说了天桥这个问题,鼓励让学生走天桥;而且在班会的时候老师也会强调,说走天桥安全还锻炼身体。

“老师经常给我们说,放学的时候车多,走天桥过马路就不用担心人多拥挤,更不用担心跟桥下的车发生碰撞了,这些都是出自对我们安全的考虑。”李雨阳对记者说。

在李雨阳的身边还站着她的两个同学,她的两个同学告诉记者,在学校老师会让他们走天桥,在家的时候,父母也会教育他们,过马路走人行天桥。“我家里人这几天都在看《信阳晚报》关于天桥的报道,而且老师也经常发校讯通,说让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走天桥的意识。”李雨阳的同学张帆对记者说。

站在靠近三小的天桥入口处的信阳市供水集团公司的团委书记李芳,正在对过往行人宣传走天桥的好处,这是她一周来第四次到这里当引导员了,本周一到周四,每到上午和下午学生放学的时候,她都会带着单位的几名员工来这里引导行人走天桥。

“觉得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李芳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天桥,欣慰地对记者说,她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有的看到写有“请走人行天桥”的标语,却依然不走;有的孩子想走,大人却不让走,“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不少家长现在主动带着孩子走天桥,而且很多午托班的老师,都带队让学生走天桥,那场面看着真让人舒心。”

通过一个多星期持续的报道和持续的引导,环形天桥逐渐被市民重视起来,同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报经常接到市民打来的热线电话和来信,也提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其中一位鲁先生找到了本报,并亲自送来了一份关于胜利路人行天桥的建议书,他建议人行天桥应设八个上下口;梯高约12公分,每梯步约25公分,因想到小学生、老人等特殊群体,他觉得应在路口向外约30米栏杆处封闭八个路口,另外,鲁先生还建议桥上要设立不同的宣传板,每半个月更换一次,来吸引市民的注意,最好能在天桥上设座椅等其他休闲设施。

记者感言

做个走天桥的“时尚人”

持续的报道,坚持不懈的引导,从19日到27日,不少市民都在环形天桥的各个入口处见到了《信阳晚报》和由本报记者组成的志愿引导队,见到没有走天桥的市民或者学生,本报记者会上前耐心劝导。经过这段时间的宣传和引导,初见成效。在天桥的入口处挂上了写有“为了您的安全,过马路,请走过街天桥”的标示牌,走天桥的市民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意识不仅要存在,而且要成习惯,只有这样,市民在见到天桥后,就会自觉地去走,而不再需要旁人的引导,希望广大市民能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带动身边的人,自觉走天桥,让文明过马路成为一种习惯,做个走天桥的“时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