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王洋
核心新闻
本报记者与供水公司志愿者 规劝行人走人行天桥
“信阳晚报提醒:请走人行天桥!”“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请走人行天桥!”3月24日早上和上午放学时分,这一条条的标语和横幅出现在市区东方红大道的三小天桥下。
“小朋友,请走天桥好不好?”这一声声善意的规劝,不时出现在三小天桥下的每一个角落。
3月24日,本报在连续五期推出“不要让人行天桥受冷落”的系列报道之后,组织本报记者前往三小天桥实地规劝行人走上人行天桥,从普通记者,到晚报总编、党支部书记都参与了此次活动。与此同时,市供水公司的员工也积极响应本报的号召,派出了志愿者与本报记者一道规劝行人。
24日早上7时20分,交通高峰期前几分钟,活动正式开始。考虑到上学、上班的高峰期即将到来和三小人流量的特点,记者和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志愿者分成了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角落,并有重点地充实南面两个出入口的人力。
7时30分开始,路口的人流量开始多了起来,看到本报记者和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志愿者打着的规劝行人走天桥的横幅,不少人都自觉地走上了天桥。
“小朋友,请走天桥好不好?”本报见习记者周静在天桥的西南角入口,看到有学生背着书包要穿马路,急忙将他招呼过来。
“你好,请走人行天桥!”市供水公司的员工也在不停地规劝欲穿越马路的行人。
7时50分左右,学生流过去了,路面也不再那么拥挤。在本报记者和市供水公司志愿者的努力下,人行天桥显得比较“忙”,而由浉河勤务大队民警指挥交通的路面压力相对小了许多。20分钟的时间里,整个路口秩序井然。
上午11时20分,本报记者再次与市供水公司的志愿者走到天桥下,规劝行人。
“在你们的努力下,路面的压力确实小了很多!”该路口一位协警看到人流量减少,抽空说出这句话。
看到努力有成效 我们觉得很有价值
两次的努力,两次的效果,本报记者和市供水公司的志愿者都感觉到自己的行动很有价值。
“开始我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想着可能会有人不配合,结果大家看到横幅,基本上都选择走天桥,我觉得很高兴。”本报见习记者韩蕾说。
“效果还不错嘛,是不是可以将我们的标语印在桥上呢?”记者黄慧提议。
“这是市里的项目,看到我们这次的行动有这么多人配合,交通秩序井然,我觉得我们的行动很有价值。”市供水公司志愿者、团总支委员李芳表示。
在行动中,本报记者也听到了一些建议,在此也与大家共享,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考虑。记者综合了一下,意见主要为三个。1.在东方红大道上设置部分护栏,让行人走天桥;2.学校发出给家长的信,让学生做家长的工作,自觉走人行天桥;3.三小给不同的班级设置不同的接送区域,避免家长无序等待。
行动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对于本报记者和市供水公司志愿者的规劝,绝大多数人用行动表达了支持。
本报记者和市供水公司的志愿者分成了两部分:拉横幅规劝的和机动规劝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看到横幅,自觉走上了天桥;也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看到横幅很快转向,改穿马路为走天桥;还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本报记者和市供水公司志愿者的规劝下,走上了天桥。
“你们俩,怎么跑上去了?”24日早上7时45分,一位老奶奶的声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记者看到,两名小学生已经跑到天桥的第一阶平台,听到老奶奶的叫声,俩人停止了脚步,并教育起了这位老奶奶:“大家都让我们走天桥,老师也说让我们走天桥!”老奶奶最终没拗过俩孩子,任其从天桥过去了,由于腿脚不方便,这位老奶奶从路面穿过。
“你这孩子,我急着上班,你还要走天桥,急人不急人?”又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想要从马路穿过,这位小学生看到本报记者的横幅,也将妈妈硬生生拉到了天桥上。
记者注意到,在本报记者和市供水公司志愿者的努力下,超过90%的行人在穿马路时都选择了走人行天桥。
“你们这样做,确实不错,早就该这样做了!”24日11时40分左右,一位中年人已经走上天桥,又转过身来朝本报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感言
走天桥的习惯需要全体市民共同来培养
本报记者 张方志
从目击现象到查找原因,从提出问题到搜集建议,从罗列解决方法到路口现身说法……拿起近期的《信阳晚报》,您会发现我们已经针对三小环形人行天桥受“冷落”的现象进行了连续一周的关注和报道。3月24日,信阳晚报社又出动了从记者到总编辑的几乎全体工作人员到人行天桥现场,提醒广大市民请走天桥。如此大动干戈和人行天桥“杠上”,并非是我们没事可做,而是我们实在不忍看见政府出巨资打造的便民设施备受冷落,更不忍目睹广大市民弃人行天桥这个绿色生命通道于不用,非要将自身置于车水马龙之中,与危险并肩奔跑。
不忍,所以我们才会有所行动;既然要行动,那么我们就会不遗余力。让走人行天桥成为广大市民有意识的行为并逐渐变成生活中的习惯,是我们推出此组策划的终极目标。可以预见的是,仅凭一组策划,甚至是信阳晚报社全体工作人员现身说法来达成这个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营造走天桥的氛围和习惯,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完成。
好在,经过我们一周多时间的努力,形势正在慢慢好转。在我们的倡议和提醒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上人行天桥,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开始加入我们队伍中,承担起现身说法,现场提醒的责任。尤其是附近几所小学的学生,他们如今已经将行走人行天桥当成每天的功课来做。昨日,第三小学五(2)班的学生翟蔚带领全班同学写下倡议书,号召全市人民走人行天桥,改变出行习惯,分解城市交通压力,孩子们的主动加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倍感欣慰。
欣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艰难。记者经过现场观察发现,不少大人在走人行天桥这件事儿上,不仅不支持孩子,甚至还充当拖后腿的角色,当孩子要走人行天桥时,大人硬是将他们拉走抄近道儿。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理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楷模,现在却逼着孩子形成坏习惯,这实在不应是榜样所为。在走人行天桥上,孩子们已经走在前面,已经成为榜样了,我们这些大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走吗?
在外人面前,我们常说很幸福,原因是我们的生活节奏缓慢,方式休闲。的确,在人生的旅途中,缓慢的节奏带来的不仅是安全,还能领略沿途风景。所以,当您放弃抄近路的快节奏想法,进而走上天桥绕道“远行”时,你或许会发现那些从未见过的景致,远处的行人,脚下的汽车,还有那高处新鲜的空气,这些都会让你感觉走人行天桥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所以,行动吧,让我们共同来营造人人走天桥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