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陶家塘已好多次了,但总是对它乐此不疲。这次又悄悄地去了一趟,更感觉这个隐匿在心灵角落乡村,给予了你、我和他宿命的魅力。固态化的城市,给人以冰冷和无情。在当代,那炊烟、那牛群、那鸡犬相闻的喧闹、那深深的古井、那纯纯的土语……这一切就像夕阳山上那抹即将消退的余晖。我们找不到家园那种心灵的慰藉。我们确切地感觉到,“小桥、流水、人家”对于我们的重要,在我们心灵的角落里,乡村已经是我们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将它找回来,让美丽延伸下去。

古 树: 成就了绮丽国色风光

从施秉出发,沿老湘黔大道向东走,然后又拆转北行,过马鞍山西北行二十公里的路程,也就到了我们所说的乡村秘境陶家塘。这是一条乡村公路,泥沙铺就,即便是阴冷的隆冬,在微软的北风吹拂下,也还看到尘土飞扬来。幸得冬日那懒洋洋的余光,你还会感到一丝丝的温暖。

岔路口,一条公路沿着山腰起伏前行,而另一条则沿山脊上匍匐延伸——两条公路在同一个寨子——陶家塘交会了。我们是沿下一条公路行走的。因为这条视线比较好,一眼望去,错落有致的寨子就在前方。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几棵古杉木树,那粗糙的皮,那颓靡的枝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也诉说了这村落的陈年古旧。

树,是这个村的名片,那稀疏有度的杉树,在田园边、在木屋后、在古桥头……这里好像是杉木的国度。彭明成是这里的老村长了,他说,现在的杉木少了,都是一些老杉树,老的确实很老,三四个人用手才能围抱的,比比皆是。

除了杉树,还有一些围绕村落的古树,这可是陶家塘最大的亮点。我走过很多的村寨,但能有这么多的古树围绕一个村落,太少了。这些古树不凡名贵树种,紫檀、鸡翅木、铁力木、榉木、红豆杉等。这些树不只是几棵,而是几百上千棵,有谁能说出,在一个小村里居然长着那么多的古树呢?

站在陶家塘最高处,环顾四周,落叶后的古树林里,阳光穿透密林,稀稀拉拉,古树或明或暗,似一幅幅泼墨国画。古树创造了一个迷蒙、绮丽的乡村意象。古树注视并保佑着村落里的一切。古树用它那倔强的姿态抵抗着外来的入侵。

古树让人敬畏。敬畏也许是乡村完美世界的最后防线。

小 桥:历练了诗一般的村落

人们总是以诗画去喻比乡村,“小桥、流水、人家”便是最诗化的理想境地。陶家塘的美就在于具备了这诗画的世界。在村寨的中心,一条小溪自上村流向下村,弯弯小溪流过田园后,便奔涌入村下绿原间的河谷。就在这流向间,一座单孔石拱桥就镶嵌在小溪之上。桥没有名,十分精致。桥上两边放着石条,大概是供人休息纳凉之用。这桥不算大,故事确很迷人。故事是这样说的:陶家塘寨子下面是一坝田野,人们每年都在那里耕耘,当谷子成熟的时候,这里总是发大水,大水一来,河水漫流,成熟的水稻经常被大水冲走,没有了收成。人们以为是田坎没有加固的原因。可后来人们用石块来加固后,第二年还是招来大水冲毁,村里人没有办法。

传说,有个老汉在田里打水田,就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他回头一望,小溪边一条彩虹由远而近,虹头就伸到了小溪边。再往高处一望,一仙女在天上向她招手,老人对着天空发愣——不知是祸是福,他不敢再望。回到家中,饭都不吃闷着头就到床上大睡了。蒙目龙之中,一个仙女从天而降,笑盈盈地对着他说:我就是天上的仙女,我看你们每年种田,都没有收入,那是你们村子没有给我架桥,所以每路过此地时,我只有放大水才过去,把你们的田冲垮了,你们给我架一座桥后,今后就没有大水了。说完消失而去。等他醒来时,已是大亮。他的老伴儿问他,你是不是病了,昨天晚上一夜的梦话。老汉当然不知道,他认真回忆之后,才对老伴儿说:昨天有个仙女,她对我说,我们每年田园被洪水冲刷,是因为仙女放的,她每年秋天都要过我们这里,她过不去,只好放大水才能 过去,要我们修一座桥,她得过去就不发大水了。

老伴儿半信半疑,转念又觉得说得有理,于是就将此事告诉了村里人。村里人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杨、彭二姓便组织族人,共同修起了这石拱桥。从那以后,村里的田园都旱涝保收,人们相信了老汉的梦。桥也便成了梦仙桥。这是传说。其实在我们民间,大凡有水便必须有桥,有了桥人们才方便行走,这跨溪建桥可能没有那么玄。不过,能让这里的人得到丰收,我们姑且也认为是仙女的作用吧。

朴 实:崇尚原生的美好

现在,随便走近哪一个村寨,你总感觉到你是在走近一个让你感到莫名的境地,那些所谓新房子其实就是将一些土砖砌成的砖房,因为那些吊脚,那些瓦楞,其里子全是钢筋和混凝土。你感觉,你是在受骗之中,你强忍受着不适,勉为其难地证实着:你走近了“乡间”。而在陶家塘你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你走近的是一个真实的原生态村落。

在他们的屋前和屋后,那一堆堆的薪柴,码得整整齐齐。他们很少用电煮饭,他们说,柴煮的饭好吃。屋檐下草烟挂得一吊一吊的,很多的老人还习惯于传统的吊烟。他们说纸烟有酒精,对人身体不好。屋里的水桶、洗脸盆、洗菜盆等也都是木制作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放弃这些古老的家什。而最让人不解的是那些种田所用的肥料。他们很少用化肥,每到冬天,他们都将一圈一圈的农家肥运进了田地,然后将耕地按传统的方法翻过犁,让肥料在耕地里充分发酵,等待着春雨的到来。一切都按自然规律进行着,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也许是山林的润泽,也许是村民的勤奋劳作,他们开垦了大量的肥田沃土,生产出优质的大米。在清代,这里的大米曾作为京城的贡米,走到了皇帝的餐桌。如今他们的稻米用不着运送出乡间,有人会主动地到家中来收购。

这里的人很会做坛子菜,酸辣子、水叶菜、朴萝卜、酸红豆……让你口馋不已。就说这酸辣子吧,当它从坛子里取出之后,随便撒上一点盐,脆脆的,吃在口酸甜酸甜,没有一点辣味,吃了还想吃。陶家塘地势较高,产上好的辣子。他们的辣子有一尺五长,皮肉多,忍性好,经过一番加工之后,就放进了坛子里,十天半月也就可以食用了。由于保存得好,这种辣子可放几年也不会坏。 (小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