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丹

结识李玉军,缘于光山将军希望小学“李乾山图书馆”捐赠活动。李乾山是他的老师,以“中原书界耆宿”“豫南书坛泰斗” 享誉书坛。耄耋高龄的李乾山先生因身体不适,特地委托李玉军来参加这个捐赠仪式。桃李满天下的李乾山先生不仅把自己的回忆录交由他策划设计,作品展交给他组织运作,连如此盛大庄重的活动也派他来当自己的“特命全权大使”,想来这位弟子一定有让老师得意之处。

李玉军看上去四十来岁,中等个子,生得腰宽背厚,面阔口方。一副黧黑的脸,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他乐呵呵地笑着,圆圆的脸上泛着红光,像田野里一穗淳朴的红高粱,让人觉得粗犷又质朴。见面握手之后,我与他并没有过多礼节性的寒暄,而是各自忙碌去了。

捐赠仪式上,李玉军的讲话拉近了我与这位中年书法家的距离。虽然发言稿是以李乾山老师的口吻写的,但是发言的过程中,面对台下的孩子们他却几近哽咽,情绪激动,小朋友上来献花时,我分明看到他的眼角湿润了。这是一个铁血汉子的真情流露,那么自然,那么真切。后来得知,他也是农民的孩子,对渴望读书和摆脱贫困的痛苦都感同身受。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未毕业便中途缀学,为了打发赋闲在家的枯燥日子,他省吃俭用,苦练书法。后来在李乾山老师“十年面壁纵毫扬,师古立新神似狂”精神的激励下,他临习二王、米芾、黄庭坚等大家原帖,潜心锤炼,靠着多年的勤奋和不懈努力,他最终成为中国书协会员,还出版了《李玉军书法艺术》,并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上屡有斩获。李玉军还是他的家乡固始县首家书法培训班—固始翰墨缘书法班的创办者,先后培养出李逸楠、吴曼舒等十多位省书协会员,为普及和推动家乡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对于他的书法造诣,作为外行,我不便于过多评论,他的老师李乾山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李玉军这个人很勤奋,写得很执着,正草隶篆都行,功力十足。

捐赠仪式结束后,到场的书法家应邀给师生们题字,大家象征性地写一两幅字后也就散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李玉军却迟迟没出现,派人去找,原来他还没脱开身。老师们都围着他,向他索要墨宝,他不忍拂众意,一一满足老师们的请求,竟一连写了十几幅。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李玉军的随和与慷慨。

在李乾山图书馆里,李玉军对河南泛华公司余总说,他也愿意以个人名义或者与老师李乾山一起再捐建一座图书馆,对于他的善心,我替山区的孩子们感到高兴。未来时机成熟,我相信他会这么去做的。后来,当泛华公司再次在光山县援建图书馆时,李玉军欣然题写了33座图书馆的条幅,分文未取。

在光山道别时,李玉军提出有时间要到商城县看望余总,当时以为不过是一句客套话,没想他说到做到,几天后真的来了,我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余总在汤泉池接待了他。那天傍晚,在景区的李贽亭,我们边喝茶边聊天,发现他虽学历不高,但对于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看得出他是读过许多书的。

喝茶聊天过程中,他还提出要介绍一个叫李胜兵的同行给余总认识,当时我以为他就那么随口一说。后来,他在信阳筹办李乾山书法作品展时,果然把传世文化公司老总李胜兵从北京请来了,要安排他们见面。而余总却因为公事在郑州不能脱身,与李总失之交臂。一个多月后,得知余总在北京出差,电话中他再次要为二人牵线搭桥。在香山脚下的一幢别墅里,余总与李胜兵相谈甚欢,后来成为挚友。谈到李玉军,我们的共同感受是:他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坦诚、纯粹,富有爱心,是一个性情中人以他的德行和学养,日后必有大成。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有的人认识了许多年,但在心里你依然和他是陌生的;而李玉军与我虽仅有一面之缘,但我分明觉得自己跟他已非常熟悉,像一个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人生有他这样一位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