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楠

实习生 陈革荣

实施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工程

完成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组织不低于2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全年举办各类招聘活动60场。

关键举措:全力推进人力资源网上超市建设,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提供真实、规范、快捷、透明的人力资源供需平台;深入推进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多渠道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强化创业服务,建设或认定1个综合性创业孵化基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亿元;举办各类招聘活动60场。

深化实施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完成目标: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达到一县一品牌。

关键举措:完善由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着力开展种类不同的技能培训;改善培训条件,鼓励和支持民办培训机构做大做强,打造培训品牌;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针对各类就业群体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训;建设一批农民工转移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等品牌示范基地新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定向技能培训。

实施社会保障服务提升工程

完成目标: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0万人、430万人、120万人、33万人、30万人、24.7万人。

关键举措:以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进城农民新农合规范接入城镇医保体系;着力解决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和待遇衔接;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构建高效率的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综合治理机制。

实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程

完成目标:全市企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签订率分别在95%、9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达到93%。

关键举措: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增强仲裁活动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强化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利益;搞活用人机制,促进事业单位良性发展。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工程

完成目标: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产学研结合方式。

关键举措:深化职称制度分类改革,努力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工作机制;实施好“百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开展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推动引智、引资、引技有机结合;建立事业单位引才绿色通道;强化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全面推行“阳光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