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楠

美丽、智慧、优雅、知性、充满活力……这是36岁的孙燕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她经常要深入区里的各个乡镇、办事处,了解各个表演队的基本情况;为了让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她更是要时常外出学习,回来再“传道授业解惑”。在同事眼中,美丽大方又十分爱笑的她就像是一朵“美人花”,一颗“开心果”。

帮扶群众 让民间艺术步入正轨

孙燕,目前在浉河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文化艺术股就职,主要负责组织文化艺术活动。

“这些年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浉河区涌现出许多民间自发的表演队。”面对民间表演队参差不齐的发展状况,孙燕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他们步入正轨。

为此,孙燕和她的同事们曾走访调查了全区各乡镇30多个表演队,深入了解他们的人员结构、演出剧目、现有设备等情况,根据实际,给他们提供帮助。

金跃舞蹈团就是在孙燕她们的帮助下迅速成熟壮大的。起初这个舞蹈团是十几个老阿姨以健身为目的自发组织的,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也没有专业人员培训。孙燕就和同事们主动联系了她们,在区文化馆里给舞蹈团准备好训练场地,派专业老师去指导,还想方设法为她们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现在的金跃舞蹈团已经是一支明星团队了,不仅在省内的老年活动中获奖,在全国的很多比赛中也颇有成绩。孙燕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的金跃舞蹈团是她们的骄傲。

工作中,对于怎样提高各个表演队的演出质量和水平这个问题上,孙燕也是费尽心思。她曾多次去外地参加培训,并学习网上流行的各种舞蹈,自己学会了以后,再联系各个表演队的负责人,手把手地交给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一名年轻的文艺骨干,孙燕敢于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用她的热情和青春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文化下乡 把美丽播洒到田间地头

在孙燕的日常工作中,“舞台艺术送农民”这一亮点工作是不得不提的。每年的四五月间,她都要带领同事租一辆大巴车,带上演出人员,将平日在城里演的节目带到乡下去,带到农民中去,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

最初的时候,由于经费不足,演出条件十分简陋,在随行的大巴车上拉个横幅,表演就开始了。回想起当年下乡演出的经历,孙燕说,忐忑是她当时最大的感受,“我们的演出,老百姓会喜欢吗?”然而,后来孙燕发现,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乡亲们热情的掌声和期待的眼神给了她们最好的答案。

“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认认真真演出,他们都会以最热烈的掌声捧场。”多次参与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孙燕深深被各地村民的宽容所感动,而这份宽容也让她们的表演更加从容,同时也激励着她们对日后节目更加的精益求精。

“每次演出结束后,当地的大人小孩儿们总会把我们团团围住,夸我们的节目好,希望我们下次能继续过来演出。”即使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在孙燕脸上流露出的依然是幸福的笑容。

充电学习 变身“全能女超人”

其实,孙燕原本并不是搞文化艺术宣传的,学习声乐的她在1996年参加工作,最初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因为擅长播音主持,身材高挑、美丽大方的她时常会被邀请去主持一些晚会或者做讲解员,后随工作调动,她来到了浉河区文化部门工作。

孙燕深知搞群众文化活动跟当老师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接触之后,她发现自己深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为了做好它,她下了很大的功夫,也费了不少心思。

为了办出一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晚会,她时常会反复观看一台晚会或活动。平常人在看晚会时,大都只会关注晚会哪些节目好看,哪个不好看。但对孙燕来说,一场晚会就是一堂课,从晚会的构架、灯光、舞美到主持词的串联,她总会从中发现亮点,从而再衍生出自己的见解,有时突然想到一些点子,还会立即拿笔记下来。对于她的这些行为,家人也慢慢地习惯并大力支持。

就是这样的日积月累,使得孙燕很快进步起来。近些年,她先后组织了浉河区的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为城区居民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孙燕要求自己要身兼多能,各项活动都学学。主持、唱歌、跳舞、朗诵,有时候一场晚会下来,她必须得多次变换角色,化妆、换装,都需要在十分紧迫的时间内完成。而在下乡表演时,上到登台表演,下至催场、搬道具,也是样样都要行,同事们都戏称她是“全能女超人”。

“对于舞台,我有一种天生的眷恋和喜爱。只要想着我的工作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欢乐,我浑身上下就有使不完的劲儿。”正是这样一种油心而生的干劲儿,让孙燕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时刻思考、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