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方志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定有独特的思想和过人之处。杨连敏能在金牛山十里河村做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因为她在种田上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并凭借聪明灵活的头脑硬是将一个贫困的家庭带上今天的小康生活。
“第一次吃螃蟹”:带头购买杂交稻种
杨连敏目前的身份是金牛山办事处十里河村八组的妇女队长,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1981年,杨连敏嫁到金牛山办事处十里河村八组。当时一贫如洗的婆家,让杨连敏和丈夫连单独居住的房屋都没有,一对新人和全家十几口人挤在面积狭小的土坯房内。等到和公婆分家,杨连敏和丈夫完全是净身出户,吃的都缺。“粮食不够吃,我经常回娘家拉粮食吃。”杨连敏告诉记者。
面对窘迫的生活现实和老实巴交的丈夫,杨连敏决定向命运出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未来。
结婚第二年,村干部到十里河八组鼓励村民购买杂交水稻种子,种植杂交水稻。然而,祖祖辈辈都是墨守陈规的村民哪里肯轻易相信这种未知的稻种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于是都拒绝购买杂交水稻种子。可是,杨连敏却站了出来,高呼:“我买!”
那一天,杨连敏在全组人的注目下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购买了杂交水稻种子。“村民几辈子不变地种植普通水稻,没有一点增产的可能,既然村干部说杂交水稻能增产,那我就试一下,我相信我的判断。”忆往昔,杨连敏笑着对记者说。
转眼秋天至。丰收时节,村民们总会将自己的收获和别人一较高下。结果一比,吓了一跳:杨连敏家的水稻收成是自己的一倍!从此,组里的村民都开始种植能增产的杂交水稻。
培育蘑菇,种植草莓,成为多面手
水稻丰收让杨连敏家里的情况有了好转,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停止创造财富的梦想和脚步。不久,她又从娘家侄子那里弄来食用菌种,开始摸索着培育食用菌,这在当时的组里人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好多人质疑说连男人们都不敢接触的东西,我一个女人能种活?”杨连敏回忆着组里人当时在私底下的议论。然而,凭借着不服输的干劲和聪慧的头脑,以及勤学好问的精神,杨连敏最终掌握了种植食用菌的技术。
成为种植食用菌的能手后,杨连敏又将眼光瞄准了组里一位村民家里种植的草莓。“当时种植草莓的是我们组一个有文化的男人,他种的草莓好看又好吃。”杨连敏说,“我当时就想,他能种,我为什么不能种?种!”于是,她就从该户人家那里弄来了草莓苗,开始种起了草莓。
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会给人多一分,也不会让人少一秒。但是相同的时间里,每个人所做的事却截然不同。三年时间内,当组里绝大部分人都还在有限的田地里单一地种植水稻时,杨连敏已经将食用菌和草莓卖到了街头,而她所创造的财富也是别人无可比拟的。1984年,杨连敏推倒自家的土坯房,盖起了红砖灰瓦的四合院。1993年,杨连敏又花费4万余元盖起了三间两层小洋楼。“杨连敏真能啊,一个女人种田比男人都在行。”组里人对杨连敏称赞不已。
“再吃螃蟹”:在田里搞起了苗圃
1995年,杨连敏再次面临“第一个吃螃蟹”的机遇。当时,村里派人到组里鼓励村民在田地里栽种白毛杨,说种植经济林更挣钱。可是,在村民们的眼中,田地是用来种吃食的,栽树算哪门子路数?于是,村民们拒绝了。但是,杨连敏再次高呼了起来:“我种!”
当杨连敏将一棵棵白毛杨栽进自家田里时,她的公公看着满田的“树棍”怒喝道:“败家啊,以后你收不到粮食吃,别来我这拿。”面对暴怒的公公,杨连敏也放下话:“放心吧,我饿死都不会找你借粮食。”
白毛杨是速生林,一年时间便可挖起卖苗。当组里的人得知杨连敏卖白毛杨所得钱款的数量后,又是大吃一惊,在他们算来,就算一年种两茬水稻,也卖不到那个数。于是,组里的人又开始学着杨连敏在祖祖辈辈都种粮食的土地里栽上了白毛杨,而杨连敏也乐于传授经验,对技术要领毫不隐瞒。
几年后,杨连敏又将白毛杨换成了桂花树。这一次,组里的人都跟着杨连敏的步伐走,她种桂花树,大家也就跟着种。如今,十里河全组人的苗圃里都种的是桂花树。“我这只有九分地,但是里面的桂花树如果卖完,可以卖几十万元。”杨连敏站在自家田头指着一田的桂花树告诉记者。
如今,杨连敏的一双儿女早已成家立业,丈夫仍然像以前一样,整天到市里找零工干,田里的活还是她一人操持。“现在的日子好了,算是小康吧,比以前强多了。”想想现在的日子,杨连敏幸福地说。
在农村,种田向来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辅助劳动,男人怎么干,女人跟着怎么干。可是,这在杨连敏家里却完全翻转过来。“这几十年内,田里的活,我说怎么干,我爱人就跟着怎么干。”杨连敏说,“我心里一直认为,妇女也能把田种好,也能在田地里干出一番事业!那时候,干起农活,从不知道累,常忘了吃饭。”
杨连敏勤劳,肯吃苦,聪明,这是她能够将一贫如洗的家带进今天小康生活的重要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却在于她不墨守陈规,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前卫思想。
21世纪了,所有事物都在更新变化,种田也不例外,而杨连敏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走在了前面,这不得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