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勇

核心提示

每年,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大批的随迁子女也随之而来,他们的成长、受教育等问题牵动着父母的心,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我市出台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政策,不仅让进城的农民工安心务工,也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优质教育。

核心新闻

随迁子女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今年春季开学时,市第三实验小学接收了转学来的近两个班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大都是我市各县区及省内外来我市务工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这所学校里,这些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在优越的教学环境中快乐成长。

该校校长王建新对记者说,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80%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于这部分学生入学,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全部接收,与城里学生一样享受平等教育。

“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刚开始随迁子女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差距,心理上还存在一些障碍。但这些孩子朴实、爱劳动,自理能力强,有爱心。所以,我校心理辅导教师非常注重对这些孩子的心理辅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加强家校联系,让这些孩子早日融入城市、融入集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快乐健康地成长。”该校心理辅导教师陈桢说。

在羊山新区已务工两年的商丘籍农民工郑春今年把孩子接到信阳上小学。“不仅仅是城里的教育比农村好,而是把孩子放在农村让父母照看有些不放心,况且父母的年纪也大了。还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好。”郑春说。

驻马店市正阳县的农民李胜利今年准备在羊山新区买房居住。他在我市务工已经6年了。从他来信阳开始就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目前,他的孩子快小学毕业了。

息县农民老李夫妇在羊山新区和谐社区租房居住,靠回收废品谋生。他的儿子、儿媳妇去南方打工,他老两口就把孙子带到信阳,送到市第三实验小学上学。“城里的学校条件比农村的好,孩子能长见识,而且城里的学校也不收我们的钱,管理也好,让我放心。”老李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里,都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不管在哪一所学校,这些学生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家有父母关爱,在校快乐学习。

延伸新闻

我市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提供方便

浉河区每年承担着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的繁重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浉河区共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校生20465人。

为了更好地给农民工子女就学提供方便,引领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均衡流动,2013年,浉河区教体局按照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的相关政策要求,要求各学校对于教体局分流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按学区内学生同等对待,不得收取借读书,与城市孩子一起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管理,切实为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创造和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建立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档案,开展关爱活动。凡在浉河区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各学校都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文化状况、原籍所在地、现在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庭成员等,建立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登记卡,并建立定期报告制度。截至目前,在浉河区所在中小学上学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都建立了学生档案。

此外,该区积极营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以“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主题的走进学生心灵系列活动,将教育帮扶“手拉手”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将责任分解到每位教师,从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教育、结对帮扶。同时,建立联系绿色通道,通过沟通随时掌握和解决务工农民子女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及问题,让家长务工放心,让学生学习安心,真正让务工农民子女体会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成功和愉悦。

“目前,按照教育部门的分配,浉河区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能够满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浉河区教体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李燕林说。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将进入城市。为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需求,浉河区将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使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逐渐缩小差距。同时,计划在城区新建或改造小学3所~8所、中学3所~5所。

记者感言

让随迁子女融入城市

在今年我市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将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重点解决一批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加快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产业发展解决就业,能在家门口找到就业门路,农民工不再东奔西走,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通过教育牵动,使随迁子女早日融入城市,享受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