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22时讯(记者 吴 楠 见习记者 买祥发)2月27日晚7时15分,天正下着雨,记者来到了位于谭山包的信阳国家基本气象站。
此时气象观测员谢春超正打着伞,拿着手电筒在观测场内巡视仪器。借着手电筒的灯光,记者看到,被一圈白色的围栏围起来的平整草坪上,伫立着百叶箱、雨量筒、蒸发箱等各式气象仪器。
从观测场走下来,就是观测值班室,小小的值班室内,整齐摆放着6台电脑。屏幕上,风、气温、湿度、气压、草面温度、低温、降水、蒸发、日照、能见度等各种观测数据一目了然。谢春超告诉记者,这些数据将上传到省气象局,然后再传送到中国气象局。
晚上7时30分,当谢春超正在向记者一一介绍观测值班室内的仪器和数据时,一台电脑忽然响起一阵悦耳的音乐。听到音乐响起,谢春超立马拿起手电筒冲出门外,记者也一路小跑跟随,只见他小心翼翼地从观测场上拿起一个仪器,进屋后,便开始用一台已经生锈、有着明显时代印记的秆来测量仪器内的液体。
随后,他赶紧用铅笔认认真真地在记录本上写上“67.0”。“这是一个小型的蒸发器,是用来观测空气浓度蒸发情况的。”记录完以后,谢春超才顾得上跟记者解释。
“气象数据就是气象观测员的生命,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个数字的精准性。”谢春超说道,之前他们值班时,还是以人工观测、记录为主,一到夜间值班,既要观测又要记录,常常忙得团团转,整夜都要绷紧神经。今年1月,许多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前端搜集的数据会实时录入系统,大大提高了便捷性和准确性,也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
当晚8时,悦耳的铃声再次响起。“晚上8点是我们向省里发报的时间。”谢春超边说边记录着,当写下“全天最小能见度695米,8时至20时一直下雨”后,当晚最重要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气象观测员需要的是准时、准确,不能出丝毫差错,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错了,都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每一个数据都需要观测员反复核对。”谢春超说,“这几天下雨的时候,大家都躲在屋里。我们不仅要往室外跑,而且要认真看‘老天爷的脸色’。只要到点了,别说是打雷下雨,哪怕外面下刀子都要出去。”
“气象观测是气象领域最基础的工作。”谢春超说,有了观测,才有了分析、预报的基础,才有了解气候变迁的根据,但气象观测既需要耐心和仔细,也需要忍受得住清冷和寂寞。寒冷寂静的冬夜、高温炙烤的盛夏、狂风肆虐的雨季,都是磨炼心智的时刻。谢春超和他的同事们,多年如一日,坚守着这个不大却又非常重要的观测场,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记录着我们这个城市的“体温”和“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