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继疆

核心提示

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大的需求就是和父母在一起,但现实是,我国有6000多万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甚至长期分离。大批农村孩子只能无奈地留守,孤独地成长,而一旦长大成人,则又开始父辈的轮回,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尤其是所辖几个劳务输出比例较高的县非常普遍。为了使这一情况得到缓解,从而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全市850万人民都在积极努力。从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过冬衣物,和孩子们“结对子”、做“代管家长”,到做好提案议案、为留守儿童奔走,再到提供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工、创业,所做的一切都在为留守儿童留住希望,留住春天。

核心新闻

记者调查一

爱的奉献 让孩子不再感到孤单

关爱留守儿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更要让他们的童年充满阳光、充满爱,从市委、市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教育、公安、民政、司法、人社局等部门,乃至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普通的信阳市民都在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这些幼小的心灵,信阳制造的“心灵鸡汤”正滋润着全市24万留守儿童。

在我市,目前社区教育委员会发展到294个,社区教育辅导员1004名,有4960离退休干部参与了留守子女的教育工作;全市妇联系统先后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山区建立了11所“春蕾”小学,建立了全省首家“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服务站”,留守儿童在服务站可以享受医疗费用20%的优惠政策,对市妇联认可的特困儿童还可以先治疗后收费,并实行一定额度的免费治疗,成立两年来,服务站已为近万名留守儿童免费进行了健康检查。据统计,2014年春节期间,全市妇联系统看望慰问留守儿童3508人,发放慰问金675570元,电话慰问5103人,短信慰问4752人,召开座谈联谊会138场,有6507名留守儿童参加。

“2008年,我校建起一座综合楼,立即在一楼设了留守儿童食堂,从此那些离家远或不能回家吃饭的留守儿童就能吃上干净、卫生、营养丰富、价格便宜的热饭热菜了。”羊山第十一小学老师吴国娟告诉记者,“此外,我们把展示‘留守风采’主题作为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切入点,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很多孩子脱颖而出,成为全校同学的榜样。五年级的宋家宝和三年级的宋家贝兄妹俩,与年迈的姥姥留守在家,老师的关爱呵护,使他们成长为班里最优秀的孩子,在我校第20届艺术节上,宋家宝贝上台演出,表现不俗。”

“2013年,团市委开展了‘温暖冬天·点亮行动’为主题的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为孩子们送去了学习文具和保暖物品,而且为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免费安装100部总价值2万元的亲情电话,同时组织青年企业家、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大学生与‘手拉手’结对,累计服务31000余人次。”团市委书记赵君峰告诉记者,“同时,自开办了我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以来,我们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进校园活动,设立了‘心灵导航站’‘阳光工作关爱室’‘心理咨询室’,落实了心理辅导教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救助服务。”

在刚刚结束的信阳市“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都在为留守儿童积极奔走。“我为留守儿童做健康检查,帮助他们矫正视力,只能保证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带来温暖。”市人大代表胡亮胜对记者说,每年他都参加各种爱心助学行动,并斥巨资先后为10多万名儿童做了健康体检,而每次在爱心助学活动现场,记者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今年我提交了15个提案,其中就有提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提议加大对未成年人在司法过程中的隐私保护等。”市政协委员黄国胜告诉记者,这不是他第一次提交这么多提案,作为政协委员,最多的一次他提交了26个,但是每年关注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都是他提案中重要的部分。

记者调查二

爱的回归 让家更加温暖

“以前也在外地打过工,不过就干了三个月,因为需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如今,就算让我工作12个小时,我都不累,因为离家近了,没后顾之忧了,什么都方便了。”今年43岁的陶树平曾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以前除了务农之外,在工业城派出所旁边还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如今的她已经是信阳工业城内信阳圆创磁电科技有限公司一名中层管理人员。

初中毕业之后,陈琳就成为了“打工族”,今年本命年的她,工龄可不短。“以前我在南方打工,知道咱信阳也有了工业城有了电子孵化园以后才回来的。比起以前在外地,生了病医药费又贵又没人照顾,现在在家门口工作,什么都有保障。”陈琳说,“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不再成为留守儿童,我可以在他的身边,伴着他成长,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据了解,在我市,类似陶树平和陈琳这样的产业工人还有很多,在接受系统的培训后,她们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她们的家庭来说,母亲回家,意味着孩子可以在童年得到最多的母爱。对外出打工的人来说,每天《信阳日报》《信阳手机报》上登出的招工信息,不仅是了解家乡变化的最快途径,而且也是他们回家路上的最醒目的信号塔。

记者调查三

爱的创业 为孩子留住春天

“20多年前,我离开老家到深圳去发展,尽管挣到了钱,但是现在想来,却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没有能够给他们最需要的父爱。如今,我的两个儿子都大了,小儿子马上大学毕业,也将成家立业,为了不让他们再外出打工,走我的老路,我决定回到老家创业。”津榜红木的负责人杨百顺诚恳地对记者说,“市委、市政府对我们这些外出打工者格外地关心和照顾,始终在鼓励我们返乡创业,所以我就回来了,算是弥补了曾经对孩子们的亏欠。”

杨百顺是万千在外打工的信阳人中的一员,勤劳刻苦的信阳人在外打工、接受商品经济大潮洗礼的同时,也在逐渐积累经验并迅速成长,这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我市经济发展三大优势之一的“民智优势”,这优势来自于240万外出务工者在外的辛苦打拼,这优势是我市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先锋的有力保障,这优势也是我市经济腾飞、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及创业项目的重要保证。如果说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是雪中送炭的话,那么依托优势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本地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则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一剂“治本”良方。

以“腾飞”促“回归”

记者感言

《爸爸去哪儿》曾是非常热门的电视节目,但“爸妈在哪儿?”却是留守儿童让每个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为之痛心的话。回首流动人口产生的30年历程,是人口向少数大城市集中、极化的过程。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的600多个城市,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前五位城市吸收了全国22%的流动人口,前十位城市吸收了全国33%的流动人口。如果有那么一天,当我们的家乡能够以腾飞的经济,吸引回曾经外出打工的老乡,能够以青山秀水留住更多外来的投资商,那么我们将可以坦然地去面对孩子纯真的笑脸,并自豪地告诉他们:“爸妈在信阳!你是信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