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随着招聘求职市场的日益火爆以及跳槽高峰期的到来,作为如今职场主力军的90后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将矛头指向90后,“要求高”“不能吃苦”“不负责任”“爱闪辞”成为了他们对90后的直接印象。

一位90后职场人的3份工作

我叫朱文诚,1991年生人,是北京某高校中文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

刚毕业的时候,我也算是个“闪辞族”。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网站做编辑,开始以为能做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比如策划专题等。工作了一个月之后才发现自己要做的工作都比较枯燥乏味,很多时候都是复制粘贴,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入职一个月之后我就果断辞职了。

一周之后我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在一家商场的市场部做策划,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比较有挑战性,自己也很感兴趣。但工作了两个多月,我与同部门另一个组的同事产生了比较大的争执,两个组的人也因此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我觉得在这种氛围下工作很没意思。虽然这份工作的薪水很高,我也毅然辞职了。

现在我所做的就是我的第三份工作,在一家业内还不错的咨询公司做咨询顾问,这份工作对我同样很有挑战性,每天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也时常要加班,但我觉得这份工作挺适合我的,我与同事们相处得也很愉快,从入职到现在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不出意外我准备长期做下去。

90后“难管”不是单方责任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核心领导是60后、70后,他们大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采用的行政管理体制,只讲共性,不讲个性;只讲服从,不讲自由;只讲付出,不讲回报。而如今在新的形势下,管理对象的思考方式和意识领域都已发生了变化,管理者若固守着60后、70后老一套的经验和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90后的“难管”不能单纯地归为一方的责任了。

企业不是军队,那种家长式和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在90后身上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很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对待90后的管理方式要从“铁的纪律”向“爱的教育”转变,除“用薪”外,更要“用心”:

第一,要平等对待。很多管理者认为员工入职以后,企业认为他对来自企业的指令就只有服从的份儿,再加上企业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严重影响了90后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要尊重个性。管理者应尊重他们的兴趣,要了解他们的意愿,他们愿意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让员工承担他们感兴趣的工作。

第三,要加强沟通。在给员工安排工作时,要说明这项工作对公司的意义,让员工了解工作的重要性。沟通的方式也很重要,要少用命令等易引起反感的语气,而改用亲切关心的口吻。

第四,要积极引导。90后在为人处世方面颇显稚嫩,管理者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多给提示和指导,以朋友身份谈心、夸奖等,以教练、家长、老师、同事、朋友等多重身份相结合加以正确引导,去掉浮躁气,使其尽快成熟起来。对成熟稳重、钻研肯干的员工采取鼓励和委以重任。

第五,要主动适应。管理者不要一味地要求他们来适应自己,而应该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去适应他们。但适应不是迁就,而是原则性地开放与融合,有些约束能使他们更好地成长,也是必要的。(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