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农民。不过,我种了三个村的1万多亩田地。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的水稻收了400多万斤。得益于“籼改粳”项目,去年我不仅粳稻卖出了1.5元/斤的价格,而且还多种了一季庄稼。2013年对我来说,是个丰收年。
我为什么要种田呢?这得从2009年信阳市被省政府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说起了。我原来是半农半商,种的有田地,也卖种子、化肥这些农资,到收获的季节,我就去收粮食,然后卖。那天我偶然听电视上的新闻说,咱信阳市在搞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什么是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我当时是不知道,但我接着看新闻就明白了,主要是土地流转。我看这事儿管搞,就把前些年做生意攒下来的钱拿来流转土地。当年我流转了5300亩,第二年就见到了效益。
有句话说:“庄稼活,最好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抱着这样的思想,种田肯定挣不到钱。我认为,种田一要相信科学,二要依靠农业机械。从开始流转土地到现在,我坚持这样做。我种双低油菜,用紫云英取代部分化肥,改种籼稻为粳稻,粮食产量比人家都高,价钱也每斤高了1毛多。现在,我家里的农机有40多台,我的合作社是全国优秀的农机合作社,还因为这个被国家奖了30万元。
现在,我的两个儿子都改行当了农民。两个儿子跟我当农民,是他们自己主动改行的。他们原先在外打工,两口子每年都能挣个10多万块钱。我教育他们说,自己在外打工每年挣10万块,也不如每年挣2万块,但能学个本事。这样,他们就回来跟着我学种田。当新型农民,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儿。
我坚持一个观点: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去做了,并且坚持下来了,那么你就能取得成功。现在愿意种田的人少了,俩儿子都跟我当农民,我相信他们也能成功。
讲述人:罗山县子路镇种粮大户陈贵权
本报记者 杨长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