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勇
核心新闻
校园周边的流动食品摊点在勾起孩子食欲的同时,也关系到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每到开学时,我市中小学校周边都聚集着叫卖小食品的摊贩,而食品的质量和卫生也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2月20日上午11时30分,记者在市三小门前看到,流动的小食品摊点堵住了孩子和家长回家的脚步,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一出校门就直奔小摊点前,缠着家长买辣肠、鱿鱼串、鸡柳、辣条等小食品。在市十三小后门,走出校门的孩子围着小食品摊点恋恋不舍,有些孩子掏出零花钱购买5角或1元钱的小食品。“5角、1元能买到啥东西,这些东西能吃吗?”一些家长对这些小食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
在市九中门口,中午放学的学生在小食品摊前逗留,一些学生拿着买来的麻辣烫,边走边吃。记者看到,小食品摊上的食品大都露天摆放,经营业主不穿白大褂、不戴卫生手套和口罩,没有卫生许可证。熟食摊点油锅里的油很浑浊,气味刺鼻。一些摊点的商贩用液化气灶当炊具,液化气罐锈迹斑斑,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春季开学后,我们就要求各年级班主任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孩子不要购买校门口的小食品,但是,孩子一走出校门,学校就没法监护,有些家长愿意给孩子买小食品,学校也没办法。”市三小副校长程勇说。
“一到开学,学校门口就围满了卖各式各样小食品的摊贩,那些不卫生或‘三无’食品确实有害孩子的身体健康,难道就没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学生家长董文军说。
市十三小的一位家长说,如果这些小食品卫生健康、有营养,也不是不能在学校门口叫卖,毕竟现在老百姓挣钱不容易。但是,对于那些垃圾食品,要坚决予以抵制。
延伸新闻
人大代表建议: 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管
在今年召开的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一些市人大代表通过前期在校园周边的调查和走访,向大会提出了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栗峰在调查时发现,一些校园周边小食品摊贩上的辣肠包装上没有标注生产日期,一些袋装零食的外包装上只是很模糊地印上一个食品名和厂名,却没有标注具体的厂址,联系电话、生产日期全是空白;很多流动摊贩的餐饮工具就是一辆手推车加上几个碗碟,洗刷很不卫生。出售的食品裸露在外,且摊贩都是无证经营;小食品的进货渠道混乱,有些小食品是从市场上批发来的,有些是从小作坊或者小加工厂购进的“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和假劣食品。经营者在进货过程中只图便宜,因此,食品质量难以保证。
栗峰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在市区一所小学门口,栗峰看见几个小学生拿着买来的麻辣小食品围在一起边吃边聊,就问“这个是不是很好吃”,孩子们笑嘻嘻地说“可好吃了,辣辣的、香香的。我们班的同学都爱吃”。当问到“这些东西是否卫生”时,孩子们顿时一脸茫然。
通过调查栗峰建议: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在广大师生中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形成“食品安全人人讲,食品安全人人防”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建立学校、经营者、相关职能部门“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学校负责日常监督,经营者强化自律监管,工商、卫生、质检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坚决依法打击制假售假行为,让假劣食品无藏身之地,确保广大中小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记者感言
因势利导确保孩子“舌尖上的安全”
校园周边小食品摊贩上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添加浓浓色素和调味品的麻辣小吃,无时无刻不勾起孩子的食欲。学校、家长和学生都知道这些食品当中有很多是垃圾食品,所以学校、家长一味地抵制,而很多孩子依然恋恋不舍,究其原因,还是这些食品色、香、味的诱惑。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也是校园周边小食品摊贩长盛不衰的原因。
既然屡禁不止,那就因势利导。相关部门应该在规范经营者行为上下功夫。一是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使其持证上岗;二是炊具、操作必须干净卫生,杜绝安全隐患;三是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关,并有专门人员对小食品的质量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三无”食品不再流入孩子口中。
总之,只有始终保持对校园周边小食品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才能保证孩子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