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隙陂是位于今淮河干流东汝河与南汝河之间的今河南省正阳县和息县一带的古代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一说位于今息县包信集以下闾河两岸。据《水经注》记载,陂水自淮河分出,经鸿隙陂蓄积调节后,与淮河支流慎水上的各小陂塘汇合,再回归淮河。始建时间不详。西汉永始至元延年间(公元前16~前9)丞相翟方进因这一带洪涝成灾,废毁了这一蓄水设施。西汉末年大旱,百姓要求恢复鸿隙陂。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许扬为汝南都水掾主持恢复鸿隙陂,几年间修成堤塘400多里,周围有田数千顷,灌溉得以恢复和发展,并连年丰收,并且可以种植水稻,汝南郡成了当时富饶天下的鱼米之乡。北魏时鸿隙陂还存在,隋唐以后不见记载。

汉成帝是一个荒淫无道的君主,他常常与私奴出长安城到处游逛,斗鸡走马,无所不为,甚至闯到老百姓家强奸民女;还用大量金钱营造什么“霄游宫”等供自己享乐。为自己修墓,大兴徭役,重增赋税,据说取土东山,与谷同价,弄得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因此鸿隙陂也因无钱而失修,多次酿成水灾,房屋倒坍和人民死亡不断发生。灾情传到朝廷,当时汝南上蔡人翟方进任丞相,他和御史大夫孔光派掾属视察鸿隙陂灾情。孔光经过考察认为:掘开堤坝,放掉积水,有三项好处:一无水患之忧,二省堤防之费,三可得到大片肥沃的土地。于是翟方进启奏汉成帝,罢毁了鸿隙坡。这实际上是朝政无能的表现。

鸿隙陂的平毁,使周围的水田失去灌溉之利,变成了靠天等雨的旱地,无法种稻,只好改种耐旱的豆类作物。王莽时,连年大旱,人们思念鸿隙陂之利,呼吁重新修复。当时汝南郡有一首童谣:“毁陂谁?翟子威(翟方进号子威),饴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陈当复。谁云者?两黄鹄。”童谣说,因为翟方进平毁了鸿隙坡,我们不得不吃豆类,喝芋魁汤。鸿隙陂应该修复。但是,毁陂容易修复难,在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中,统治者自顾尚且不暇,哪有余力修陂?

东汉初,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始兴修水利,因此,修复湮废的陂塘也被提上日程。公元37年,南阳人邓晨任汝南太守,举荐水利专家许杨为都水掾,主持修复鸿隙陂工程,当地百姓在许杨的指导下,因地势的高低,起塘400多里,数年才完工。这坐湮废五、六十年的灌溉工程的恢复,使百姓得到了好处,他们对此感恩不尽。从此,便利的水利灌溉,宜植稻麦,历史上素号“财府”,使汝南郡息县一带更加富裕,恢复了“鱼米之乡”美誉,使这里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钱粮供应基地之一。

和帝永元年间,何尚担任汝南太守,又在鸿隙陂的灌溉区修复了鮦阳旧渠(今新蔡北),新垦水田3万余顷。灵帝中平年间,鸿隙陂等坡塘年年决口,每年堤防费平均3000多万,当时的汝南太守鲍昱引导百姓修渠筑池。完工后陂水常年充足,灌田数量倍增,人民殷富。之后,鸿隙陂又延续了数百年,大约在唐德宗建中年间至宪宗元年才彻底堙废。

鸿隙陂作为两汉时代的著名水利工程,凝聚了汝南郡百姓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它的修建,对当时汝南郡农业的发展及西汉经济的繁荣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关链接

青陂与广丰陂,两个名称实指一个工程。位置在今息县包信镇附近偏下的闾河上,灌溉面积近5万亩,效益跨新蔡、息县2县。(据《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信阳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