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慧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信阳,这座我们日日夜夜生活的城市,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了太多的改变。家住高铁片区的63岁的李自力,今年终于喝上了自来水;8岁的王婷婷上学,走上了安全舒心、让家人放心的环形天桥;60岁的张庆生晚上散步,再也不因巷子里无灯而犯愁了;33岁的下岗工人冯强不再因路边经营而提心吊胆,在市场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永久摊位;35岁的刘原,看着刚刚竣工通水的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由衷感叹信阳山青水秀又有了新保障……2013年,信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把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道路交通、公厕、路灯照明、背街小巷改造等市政工程建设。随着一批批道路交通设施、桥梁工程等民生工程陆续竣工,信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

在这座城市里,民生无小事。

信阳民生工程走过了多个年头,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从覆盖领域上看,涉及到园林、城管执法、环卫、市政、天然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内河改造多个部门。投入资金、覆盖领域、建设标准三条曲线的同步攀升,展现了信阳市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折射了信阳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保民生的坚定选择,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民生幸福是信阳的执政追求。

完善功能设施

让市民出行更方便

“路好了,灯也亮了,再晚回家也不怕了。”这是许多市民的新感受。随着近年来路灯照明改造工程的逐步完工,全新的路灯彻底结束了城区部分区域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状况。

为解决部分路段有灯不亮、灯杆老化的问题,我市加大投入,打造6项景观灯饰,完成路灯改造497盏,日常维护路灯1220盏,照明设施完好率达到98%、亮灯率达到98.5%,扮靓了信阳夜景,也提升了城市形象。

同时,我市加大公共卫生间的改造、新建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城区公厕标牌、指示牌,自2007年以来,我市中心城区新建公厕14座、中转站3座,升级改造公厕109座、中转站13座,每年都有一批公厕、垃圾中转站建成。现如今,一座座整洁的公厕,一条条干净有序的街道,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人宜居。

加大绿化投入

让市民生活在花园

绿草、灌木、香樟、桂花、黄桷兰,平桥龙江路新落成的油脂厂小游园里绿树成荫。自2013年4月开园以来,李先生就多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都会沿着园内小径走上1个小时,今年的雾霾格外重,但李先生却不以为意,仿佛小游园隔绝了雾霾天。小游园的前身是一个垃圾厂,弃渣成堆,杂草丛生,尤其是夏天散发难闻的恶臭,蚊蝇成群,当地居民只能关窗闭户。然而,去年3月,油脂厂小区的居民欣喜地发现,有人对这条没人管的地方“做了手术”。渣土清运,地面平整,绿化景观打造,这一幕幕,居民们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一个月后,臭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休闲健身、充满生机的小游园。

李先生称,他的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家里有一套空置房,现在环境好了,房租也涨了,他正在考虑是不是把房子租出去。“这也算是小游园建成后的一个意外收获吧。”李先生笑呵呵地说。

油脂厂小区环境改造只是老旧社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仅今年新建改造游园、绿地、景观节点40余处,新建绿地3万多平方米,景观提升改造绿地面积43万余平方米。精心打造的360平方米“观景悟廉园”,以“红廉同脉,茶廉一味”为主题,集教育与观景为一体,别具一格,得到上级领导好评。高标准完成行政中心景观提升一期工程6万平方米绿地改造,新载大乔木3000株。如今,你走进信阳城区,山水园林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提升抗涝能力

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大市政涉及路、桥、隧道、下排管网、路灯等各个方面,这其中涉及的小事却真不少。道路破损要修补,桥梁、隧道要检测,下排管网要疏通,暴雨积水点要整治,窨井盖要检修,路灯要常亮。这一桩桩、一件件,事虽小,但无一不围绕着大市政展开。

胜利路口环形天桥建设,是政府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它位于中心城区的重要主干道上,车流、人流量大,采取夜间施工,奋战两个月,现在只剩下护栏悍接扫尾工程,马上交付使用; 东方红大道新申河阻水桥涵改建工程,按时完工,附近的居民再也不因下雨受灾而胆战心惊;浉河区10KV电缆铺设工程,全部完工,解决了中心城区供电矛盾,拉闸限电成了过去式;信阳市高铁片区供水管网及加压站顺利建成,湖东水厂输水复线管道改造工程顺利实施,给我市城市用水上了“双保险”;污水二期处理工程通水,预示着青山绿水有了新保障。

据悉,仅2013年新建、改造民生工程6个,整治窨井盖832套,调平检查井盖126座,新建、改造排水管网26公里,中心城区等32处暴雨积水点得到有效整治,新增停车位8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