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胡 鹏
一直以来,服务好、保障好、建设好平安红城,是新县公安局全体民警向全县36万人民群众作出的庄重承诺。近年,该局将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走特色平安创建之路,取得了可喜成绩:连续10年现行命案全破且无命积案和命案逃犯,辖区命案发案数呈“阶梯状”下降,刑事案件特别是可防性案件和民转刑案件大幅“缩水”,实现了每年2/3以上的村庄零发案……
“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切均得益于新县公安局打防并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等多项举措的实施,在过去的日日夜夜里,新县公安局党委带领全体民警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用艰辛的努力换来了全县百姓的安心和笑颜,描绘出一幅“攻坚克难、洼地崛起”的壮丽画卷,循着新县公安民警用汗水和忠诚铺就的风雨历程,新县公安工作亮点纷呈、硕果累累,如同星空中闪现一道耀眼的光芒,又仿佛一串信念笃坚的足迹,坚实地打造出属于新县特有的平安招牌和城市名片。
高擎利剑,零容忍警务打赢平安建设主动仗
“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多年来,新县公安民警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日夜奋战在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第一线,强势开展的专项打击行动和持续推进的治安整治使新县成功打造了命案攻坚升级版品牌,一些有影响的重大刑事案件被迅速侦破,一批违法犯罪分子被缉拿归案,治安混乱的区域和场所得到有效治理,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持续提升。
近年来,新县公安局党委始终把命案侦破工作作为牵动公安工作全局的一件大事,紧密围绕“两降一升”“两个确保”细化工作,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健全以“一长双责制”为核心的侦破命案工作机制,确保侦破命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35起现行命案100%侦破,其中在48小时内破获的高达31起,占总命案数的88.6%,较好地保持了高压打击态势。针对新发命案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县公安及时调整斗争方式和工作策略,牢固树立“防一起命案发生比破一起案有更高社会效益”的观念,把“打”与“防”科学地结合起来,灵活采用疏导性预防、时空性预防、工具性预防等多种方式,做到了把命案防范在实施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命案低发高破有了现实的可能。
在新县,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类的多发性侵财案件是刑事案件中的重头。针对工作实际,新县公安局一直行走在“打盗抢,保民安”的路上,不间断地开展各类专项行动,牢固树立警情主导警务的理念,逐步实现侦查模式、作战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实现对多发性侵财案件的精确打击、有效防范。特别是近年来,新县公安局刑侦部门以整治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为切入点,以打团伙、打系列、打流窜为重点,不断强化专案侦查、现行打击、侦控处置、深挖犯罪等侦查模式的综合运用,实施多点打击、多元侦查、多警作战,侦破侵财案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13年以来,全县公安机关共破获盗窃等侵财性案件100余起,打掉侵财性犯罪团伙20多个,侵财类案件的增长幅度得到有效遏制。
天网+地网,编织现代信息化警务防控网络
新县公安民警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光打不防,越打越忙”。在认真研究辖区的治安特点和发案规律后,确立了“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防范、打防结合、以防助打”的总体工作思路,在以往群防群治力量的基础上,2013年新成立了巡防大队,覆盖全县范围的视频监控系统也正式投入使用。现如今,随处可见的红蓝警灯已成为新县街头的亮丽风景;街头巷尾的电子眼,更成为群众眼中平安的标志。而让群众感到心安的,就是街道、小区中也经常能看见巡逻队员们的身影…… 这一切,为新县构建了一张严密的防控网络。
为发挥“电子眼”在打击犯罪、固定证据、治安防控等方面的作用,新县警方摸索出不少利用视频破案的办法,专门成立了视频监控中心,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电子视频监控队伍,将全县各个视频监控探头的使用、维护纳入统一管理。截至目前,新县警方通过“天眼”视频监控系统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00余名,协助侦破各类案件150余起,为交通肇事案件提供线索30余条,预防或及时制止治安案件50余起。
一个“打”字,换来万家安宁,一个“防”字,带来百姓祥和。在地面巡逻网络构建过程中,新县公安局一直根据警情平台显示数据,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同比、环比分析,视发案规律适时调整警力,科学划分巡区、巡段、主动安排巡逻组到城区重要路段加密防控和设卡盘查,随时调整防范巡逻路线,将巡控重点放在夜晚、凌晨等案件多发、防范薄弱时段上。在此基础上,新县公安局还依托视频指挥、监控平台、对讲等系统,不断改进传统的静态式、跟踪式等经验主义巡逻勤务模式,及时分析研判和排查各类治安工作隐患,进行数字化布防、调度、管理,根据网络平台实现了对巡防车辆、巡防民警、处警单位的点对点、一对一精确指挥,实时掌控社会面上巡逻车辆、巡防警力的分布情况,并通过“监巡对接”开展全天候视频巡逻,策应面上的巡逻防控,构建起天上有监控、地上有巡逻的立体型防控体系,扫除治安盲点和死角,彻底扭转了出警的被动性和滞后性。
此外,该局还创造性地推出了视频巡逻新机制,地面上的巡逻民警随时与视频监控值班人员进行警情联动,一旦发现警情,立即运用系统“跟踪监控”的优势,由监控人员及时调整监控探头朝向,指引巡防警力围追堵截,切实做到科学监控、远程监控、全天候监控。
群众路线,给“亲民警务”一个坚实的支点
在日常工作中,新县公安民警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新县公安局政委李长文的工作日记里,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走访调研时,社会各界群众所留的电话号码。“群众观”已成了新县公安工作的“关键词”,“为人民服务”成了公安民警的“时尚语”。
在提升服务的探索中,新县公安机关全力实施“人民满意工程”,逐步推进民生警务“五小”工程,即访“小苗头”,知民声民情;调“小纠纷”,息民争民怨;破“小案件”,维民利民权;治“小隐患”,保民生民安;办“小事情”,赢民心民意。为拓宽便民渠道,方便办事群众,新县公安局在户口管理、车驾管理、出入境管理等窗口服务单位普遍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等工作模式,开展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各派出所设置了便民服务台、警民联系卡,公开责任区民警的照片、姓名及联系电话,为群众的报警、求助、咨询提供了方便。此外,该局还通过开辟为民服务新窗口,开通“局长信箱”“平安新县”警务微博,及时公布交通安全、户籍办理、居住证办理、出入境业务办理等群众关注事宜,主动及时发布警方提示、便民措施、办理注意事项等信息,提供在线服务和互动交流。这些具体的举措,是新县公安局拓展服务为民生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新县公安局共发布服务类信息390余条,解答网民咨询500余次,解决网民反映问题200余件。
“心中有群众,才是好民警”,新县公安局局长张毅的这句话在全体民警心中已烙下深深的印记。在服务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中,该局以民意需求为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地方、环节入手,结合河南省公安机关22条便民利民措施,以服务群众和保障民生为基点,强化服务意识、人性化意识、和谐意识,注重工作细节,树立了有警务的地方就有服务的理念,各个单位也都别出心裁,推陈出新。根据网络时代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县长潭警务室建立了网上警务室、开通了微博与群众进行互动,大力推行网上办事、网上审批,使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沙窝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将群众反映的各类治安纠纷、小案件一一记录在册,并及时调解查处,联系、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化解民间纠纷隐患;新集派出所及时更换警务公开栏人员信息,让群众及时了解掌握民警工作动态信息,同时把群众满意度是否提升作为杠杆,权衡民警工作作风改进实效……每一项新举措的推出都饱含着公安民警对群众的真情实意,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基层变特区,警务综合服务站成了街头派出所
“如今‘派出所’多了,警察也多了”,这是新县人民群众的普遍感受。针对治安巡逻力量薄弱、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等突出问题,新县公安局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以警务综合服务站建设延伸社会管理触角夯实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城区的治安形势,新县公安局把四个街面警务综合服务站都设立在了商业区、十字路口等街面治安复杂部位,与长潭、艾洼等社区警务室互动呼应、无缝对接,“动态接处110、122警情、巡逻防控、处置突发事件、服务群众”是警务综合服务站的主要职责,同时还兼有交通管理、接受求助和法制宣传的任务,直接指挥快速反应的巡逻勤务模式建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24小时屯警街面,威慑犯罪,零距离服务群众。
目前,50余名巡防队员及带队民警已被分派到各个警务综合服务站正式开始工作,参与街面巡逻的民警也已按照既定的巡逻线路,开展徒步巡逻和车辆巡逻,每个警务综合服务站都配备有警用巡逻车、单警装备、便民利民设施和安全防范宣传册,确保了警务综合服务站时时有巡逻,刻刻有服务。
警务综合服务站按照“一站多警”的要求,以“布线、控面、建网”的原则进行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每一个警务综合服务站民警都真正地沉下身子与辖区农民群众交朋友,倾听群众呼声,广纳群众谏言,充分发挥服务员、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的作用,随着警务综合服务站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如今,综合警务服务站将服务深入群众身边,立足本职、服务群众,人们由以前对民警的距离感逐渐转为现在的信任、亲近和依靠,在爱心园综合警务服务站,每隔一会儿就会有过路群众进来,不为别的,就是问路。面对群众的问题,值班民警必会热情应答,尽力为群众解决困难,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