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大年,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一年农事完毕答谢神恩的仪式,同时含有祝贺丰收的意思。《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含有果实成熟、谷穗丰收的形态。那么,过年为什么要守岁呢?
所谓“守岁”,就是除夕不睡觉的习俗。“守岁”又叫“熬年”。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来作祟。凶猛无比的“年”生性嗜肉,从飞禽走兽到活人,都是其吞噬的对象。为了对付“年”,人们逐渐摸索出其生活规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便会趁着夜色,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鸡鸣破晓之时即返回山林中。于是,人们把这一夜视为恐怖的“年关”,想出种种招数来对付“年”,比如守岁、燃放鞭炮、给孩子“压祟钱”等,以驱鬼辟邪。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吃完晚饭,熄火净灶,把猪圈牛栏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熬夜守岁,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来。守岁,渐渐成为人们过年的习俗。
早在西晋,已有文献记载有关守岁的事宜。《风土志》中说,除夕晚上,大家互相赠送礼物,预祝对方新的一年财运当头,讨个好彩头,这叫“馈岁”;准备丰盛的酒席,祭神祈福,这是人们告别旧的一年的方式;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餐桌前,互相沾点福气,这是所谓的“分岁”;彻夜不眠,欢声笑语一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守岁时燃放爆竹、张灯结彩等,同样是为了驱鬼魅除凶灾。其来源也跟“年”的传说有关。据说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正好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响声,吓得落荒而逃。它跑到另一个村庄,正要窜进一个人家的大门,却猛然看到这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年”不知道那大红家伙是什么东西,被吓得扭头便跑。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逃之夭夭了。人们由此发现“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出许多驱赶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罗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