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传统节日“小年”。从今天开始就意味着该“忙年”了。那么,古代的过年和春节都是指什么日子呢?
“过小年”拉开过年序幕
民谣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说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进行祭灶和扫房子这样的民俗活动,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传统上多将腊月二十三视为过年序幕的拉开,因为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腊月二十三也就相对应地被称为“过小年”。
过小年的标志性民俗活动是祭灶。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老百姓的家中,察一家之善恶,奏一家之功过,保一家之平安。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就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来年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中。因此,在祭灶时,每家都很重视,为的是求其高抬贵手,增寿降福。除鸡鸭鱼肉外,祭祀的供品中最突出的当属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黏,不仅甜了灶神的嘴,也粘住了灶神的嘴,同时也粘住了灶神的心,为的是让灶神多说好话。灶王爷一上天,直到除夕才回来,因此,人们利用这段时间贴年画,杀猪宰鸡,蒸馒头蒸糕,忙忙碌碌、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祭完灶后,家家户户还要扫房子“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年到来之际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可以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
古代将春节称为元旦
现在的春节是大年初一,但在中国古代,农历大年初一则被视为新年,古籍、古诗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就是王安石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等。新年在古时最初被称为岁首。汉武帝时,颁发《太阳历》,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历代沿用,直至1911年为止。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元旦改为公历1月1日,夏历正月初一便改称春节。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过公历和夏历两个新年,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由于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年俗文化而备受重视。
古人把立春称为春节
古籍中早有春节二字,但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夏历正月间(公历2月4日前后)的立春节,是春季开始的标志。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非常重视立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必定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在宋代,立春这天,各府衙官员都要穿戴整齐去迎春。这种“拜春”仪式与元旦的“拜年”相似,又称行春。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