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娟

2013年以来,我国大范围雾霾污染持续发酵,“雾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13年信阳市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312天,较2012年减少40天,引起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为此,本报记者就信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雾霾防治工作,采访了信阳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刘河川。

问:什么是PM2.5? 什么是PM10?什么是总悬浮颗粒物(TSP)?

答: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10是指环境空气中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环境空气中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问:什么是雾霾天气?雾和霾的区别是什么?

答: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10000米的这一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

霾也称灰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香港天文台称烟霞。又称大气棕色云,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天气被这样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出现霾时,能见度少于10000米的就属于灰霾现象,5000米~8000米属于中度灰霾现象,少于3000米~5000米属于重度灰霾现象,少于3000米则是严重的灰霾现象。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