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春秋时代的邑是随着春秋时期大国扩疆灭国并邑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县邑的设置出现于春秋早期,列国中又以楚国设县为最早,一县最高长官称“公”。 白姓系楚国公族的后代。据考证,楚国自春秋以来设立县邑20多个,其中白邑就是楚国较早设立的县邑之一。
据《左传》记载,白公胜,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嫡孙,故名王孙胜。从小受其父迫害,逃亡在吴国。公元前487年,楚平王孙子楚惠王继位,他被令尹子西召回任为巢大夫,封管白邑县事(今息县包信镇西南,一说在淮滨境内),又称白公胜。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故称白公。白邑的范围,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推断,大致为西以闾河和楚国息邑为界,南以淮河与楚国期思邑为界,东北有楚国慎邑,西北有蔡国,东至今淮滨的洪河口即古汝淮河交流处,再东就是吴国的势力范围。
楚惠王十年,白公胜发动政变。令尹子西觉得对此事负有重大责任,惭愧地以袖掩面自杀。司马子期觉得过去为君王工作,现在要善始有终,于是拔起一棵樟树杀了几个对手后被白公胜叛军杀死。白公胜逮捕了楚惠王,把他关进高府,让心腹死士石乞看守,不料被逃脱。后来,楚惠王与叶公诸梁合兵一处,攻打白公胜,白公胜的部队很快被消灭,他自己逃到山下自缢身亡,石乞被活捉后被煮,白公胜的弟弟逃到安徽。白公胜作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的失败者,这一事件成为楚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根据《左传》资料,白公胜死于楚惠王十年,享年约44岁。其事迹,战国秦汉间多有记述。信阳成为中华白姓一支的重要起源地。
(据《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信阳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