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慧玲

近年,我市着力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主食产业化工程,2013年新增高标准粮田76.2万亩,省级示范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达16个。粮食生产战胜严重旱灾,总产量达117.14亿斤,实现了“十连增”,成为全国29个、全省5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超级产粮大市之一。前不久,农业部评审通过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信阳市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市 。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前提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田”并成“大田”。2013年,我市通过抓好确权颁证、用好政策引导、建好服务平台,土地规模流转稳步推进。全市耕地流转458万亩,占总面积的53%;林地流转477万亩,占总面积的57%,土地流转基本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常态化。

田定权,人定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让农户放心流转、长期流转,经营主体作长久打算、长远规划。整合农开、扶贫、水利、林业项目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大了对流转大户的扶持力度,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粮食产能。覆盖市县乡村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解决了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散户想流流不出、大户想转转不来问题,“银农对接”,则解了流转大户的贷款难题。而土地流转后,农民不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还可“不种地有租金,参加劳动有薪金,土地入股有股金,60岁后有养老金”,解除了后顾之忧。

土地规模流转后,我市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

四年改革发展,为我市发展家庭农场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此,我市在政策扶持、服务指导上创造条件,促使大批家庭式规模经营主体快速形成,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达353家,占全省总量的27%,一批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示范性家庭农场不断涌现。家庭农场利益主体明确、经营方式灵活,正成为当前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各专业社正联合做大做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总数已达5528家,社员75万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数量全省第一。合作社内部由简单互助向多元合作深化,各专业合作社间开展横向与纵向联合,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实力,拓展了市场。联合生产、合作经营、“抱团”发展成为信阳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