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凤凰的时候,本来说好要去位于沱江之畔的沈先生墓地看看,可是走到山下我又改变了主意。我想,如他这样一个淡泊的人,必不愿不速之客来打扰,更何况已经长眠于地下,就不要扰人清梦了罢。

凤凰古城,名字极美,沱江水、吊脚楼、青石板的街,透着一股子岁月的悠长和宁静。正所谓:悠然自得沱江边,游山戏水凤凰城。

进入凤凰古城的通道是横跨沱江的一座桥,名“虹桥”。桥分两层,底下是通道,两旁都是些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位,我在那里买了一本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着可以盖上一枚“边城”的印章。桥的二层是一个茶楼,也叫“虹桥风雨楼”。

阿当是喜欢茶的,我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悠闲地坐在茶楼里,泡上功夫茶,挥霍光阴。

何况,这里是凤凰的茶楼,是浮在沱江上,有着微风穿堂而过的茶楼。

铁观音的清香袅袅地在身边回荡,美丽的服务员耐心地教我如何翘起兰花指,来上一道“凤凰点头”,梦想中我可以一袭白衣,席地而坐,身边琴声悠扬。突然怨恨起自己的恶俗,为何不生得再仙风道骨一些,为何不是那种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女子,以致竟怕会配不上这茶的醇厚,筝的清幽。

淡淡茶香中,我向阿当说起《边城》,那一个老人,一个小姑娘,一条大黄狗的生活,那千万年岁月里不经意的一瞬,那微微清苦、淡淡怅然的故事。没有那个故事,我也不会来到边城。

还有沈先生的质朴。以前一直以为余华的《活着》已经是波澜不惊意境悠长的极致了,以为他是开创了先河。而沈老笔下这边城的故事,却是更为淡泊,更为清透,更为纯美。

是从书上那篇沈老修改过的剧本里,深深为他的质朴与严谨所折服的。他摒弃了一切夸张与造作,把一切多余的都砍掉。也许对于拍电影来说,他的这种要求过于苛刻了一些,让人家的电影几乎无法拍摄。但是纯粹文字上的这种淡然与精细,真是达到了一个我辈难以企及的高度。

离开凤凰的时候,本来说好要去位于沱江之畔的沈先生墓地看看,可是走到山下我又改变了主意。我想,如他这样一个淡泊的人,必不愿不速之客来打扰,更何况已经长眠于地下,就不要扰人清梦了罢。而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在凤凰大概到处都可以见到:“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后来的几年之间,听说凤凰的变化极大,谁又不是呢,当时的身边人阿当,不也早已成了陌路吗?

整理当时去凤凰的照片时,心中突然漫起一种沉甸甸的忧伤。我想,家乡的月色总是最美的,然而异乡的风景也总会让人留恋的吧,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只是过客,而这一颗过客的心,也许正是我所寻找的旅行的意义。 (据《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