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山被列为我国第三大避暑胜地,目前山中遗存1903年至1949年间中、美、英、俄等国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及其构筑物119处。2013年5月,这一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年建筑成为“新国保”,发端于三位开山鼻祖。
1902年平汉铁路开通,美籍挪威传教士李立生乘火车来到鸡公山,发现了这个被其称为“接近天堂的地方”。由此,鸡公山避暑胜地“得于天地者优”,始为世人所知。
李立生和另外两位美籍挪威传教士马丁逊、施道格一起,“组团”在鸡公山购地建房,然后大打广告,把山地批发出去,成为最早的“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溢。
一时间,各国洋人从汉口涌来,盖起了不同国别风格的建筑。不甘居后的中国军阀、达官富商,也为来这里享受、斗富,“次第扩充,日进无已”,先后给鸡公山上留下了500多幢老别墅,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从此,彻底改写了这座荒山的历史。
登上鸡公山之巅报晓峰,四顾苍茫,奇山险峰云海之间,清泉翠林明池之畔,点缀着数以百计千姿百态、风格殊异的别墅,宛如神话中的仙山琼阁。它们,书写着建筑艺术的传奇,也书写着中国近代百年大事记。
20世纪以前的鸡公山是什么样子?1921年徐仲可的《鸡公山指南》如是说:“僻陋无闻,鄂豫间一荒山耳。非耕夫樵子,乌有知之,然以习焉而不知其胜。”首先发现这个“接近天堂的地方”的,是美籍挪威人李立生。
1853年,李立生出生于挪威侯谷省的一个小村里。他幼年下海捕鱼,当船员、水手、大副7年,1882年移居美国。1890年11月30日,李立生偕妻子和4个孩子来到上海,然后到武汉、信阳一带传教。在这里,他结识了在河南汝宁府(今汝南县,当时管辖驻马店大部分及信阳部分地区)传教的美籍挪威人施道格。
当时,清政府在列强的枪炮下被迫开放口岸,从寒带来的传教士、洋商拥入武汉和河南南部地区。这些人受不了“三伏炎蒸人欲死”的煎熬,而“清凉到此顿疑仙”的鸡公山,养在深闺人未识。
李立生女儿李玛丽撰写的《与上帝在一起的冒险家》、美国信义会向鸡公山研究学者姜传高捐献的1934年出版的《拓荒收获》一书,记述了李立生勘察鸡公山的过程。李立生有个婴儿差点死于热病痢疾,身体一直虚弱。他不想让妻子和孩子们在来年夏天受酷暑煎熬。“五月(1902年),阳光灿烂”,李立生来到鸡公山,考查是否有避暑之地。
这年火车通到信阳,李立生给施道格写信,约好10月21日一起赴鸡公山。这次发现有水,环境令他们十分满意,但他们并不清楚山中的气温是否适宜避暑,于是便约定来年暑期探访。
1903年8月4日,李立生和施道格备足干粮、水、温度计、药品和露宿物品,仔细勘察鸡公山。次日晨,他们惊喜发现温度不足25°C,比同一时间山下的温度要低很多,不由得欣喜若狂。李立生和施道格坚定地认为:这里完全可以成为名扬天下的避暑胜地。
当年秋天,李立生和施道格三上鸡公山。这次,1902年到信阳传教的马丁逊也被邀请加入,他们商量着宏伟的开发计划。
李立生给信阳知州曹毓龄“上菜”后,于1903年9月15日用156.25两白银,从大地主叶接三手里购买了长3里、宽约2里的“随田山场”,并于当年建房4所。在李立生建好第一栋房后,马丁逊采用李立生的经验,就近建了第二幢砖房。
次年7月,施道格用562.5两白银,购得张君仁等五姓共有山岭,东西南北均约3里,内附水田41亩,并在信阳新任知州徐佐尧任内,投税造房两幢。1905年夏秋之间,施道格又买五六亩山坡,还买断了一些山场。这次他干脆连税也不缴了,根本不向官府投契购地建房。1925年美国出版的《KIKUNGSHAN (鸡公山)》一书,突出了李立生三人超凡的商业头脑和远见:“他们深信会有很多人来山避暑消夏”,将坐落在西南方适合建房的另一块地皮全部买下,这个地区,后来成了商业区。
随后,李立生、施道格向美国驻汉口领事馆发去喜报。美国领事到山上一看,果然山水优美,适合避暑。与有火炉之称的武汉相比,这里简直是天堂。李立生和美国领事馆官员在汉口的西方报纸上,极力宣传鸡公山,营销取得极大成功。
据1936年齐光所著《鸡公山指南》记载,当时,美、英、法、德等23个国家的传教士及日本三菱洋行、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法国永兴银行、俄国商行等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从李立生、施道格手里买地建别墅、修学堂、建商号。随后,武汉、上海、广州、四川等地巨贾纷至沓来,军阀政客不甘落后。一时,“危岩风雨石先倾,山径分崩不肯平。天遣局丁筋骨健,终年未许歇工程”。至1935年,所建风格各异的别墅洋房有500余栋,仅常住洋人达到2201人。
一个荒山僻岭一举成为繁华山城,和庐山、莫干山、北戴河一起,被公认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1922年,诗人刘景向漫步至李立生别墅前,触景生情,赋诗一首:门外森森万绿萦,长林短榻自纵横。游人莫话哥伦布,且认开山李立生。
蜂拥而来的洋人大量收购山地建房,不向官府投契报税,根本没把地方政府放在眼里,竟然在他们所在的别墅区实施自治,立上“租界”碑,将鸡公山变成他们的“公共租界”,不许华人行走,不许官方查户口。
信阳各界纷纷提出抗议,时任南汝光兵备道的吴崶更是义愤填膺。他向不可一世的洋人申明,他们这种做法有违《总理衙门通行章程》。该《章程》规定:外国人只允许在通商口岸居住,不准在通商口岸以外置买产业;对各国传教士,在内地不通商的地方,虽准许教会置买公产,建造教堂,但必须由地方官加盖印税契。传教士们这样做,“既违约章,且犯教规”。
鸡公山上动静闹得如此之大,必然引起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注意。他“据以奏政府,以失领土罪有司,并饬豫鄂督抚交涉收回所买地。”慈禧诏曰:“厉办。”
《重修信阳县志·大事记》载,河南巡抚张人骏一方面斥责信阳知州曹毓龄、徐佐尧“异常疏忽”,将其暂行革职,协助吴崶和河南铸钱局总办韩国钧等交涉收回山地。另一方面命二人等传达朝廷谕令,严令鸡公山附近各户,不得再向外国人售地,并与驻汉各国领事交涉,停止工程,磋商退价还山办法。
然而,交涉十分困难。各国传教士照样“极力扩充,赶事建筑”,同时以高价利诱户主出售山地。如此交涉两年,《鸡公山租屋避暑章程十条》方敲定:清政府将所有卖给外国人的山地尽数赎回,洋人所建别墅由中国政府估价赎回,另行出租。另外,划出923亩土地作为外国人避暑官地。“外国人在避暑官地内新建房屋,必须先将图式合同,送由中国官府核准,始乃照图盖造,成后仍由中国给价收回起租”。史称“鸡公山外人租地交涉案”。
自中英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涉外事务或丧权辱国,或赔款割地,鸡公山外人租地交涉案的处理,为饱受欺凌的清政府挽回了一点颜面。这是当时清朝对外交涉中为“最圆满,最周到”的一次。
鸡公山管理区旅游文化局局长何军说,弱国无外交,在该案的处理上,清廷不得不容忍退让,对于传教士所购地并未深究,将鸡公山土地及建筑均估价赎回租赁,并设工程局负责修理房屋和道路,可是,“各房岁修之费,较所纳租金,不敷甚巨,豫鄂两省,岁赔不资”;虽设警察局“以保主权”,但对于传教士所购山地,则视为教会公产,单划出教会区347亩,享受治外法权;设邮局、电报局,便于通信,均为豫鄂两省共担经费。所有这些,给两省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反衬出清政府的昏聩无能。
(据《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