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张方志

程 云 郭 靖

过去,提起淮滨,多数人的印象是“洪水”、“贫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让淮滨长期陷入经济规模小、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综合实力全省垫底的困局。

如今,在省政府批准淮滨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17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淮滨的工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

2013年上半年,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6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税收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8%。

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淮滨县谱写出了一组组优美的诗篇。

筑巢引凤 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七横六纵”路网已形成,并全部实现绿化、亮化、美化“三化”一体;城市基础管网配套齐全;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成投用;新增110KV输变电站主体建设完工;16万平方米综合服务区建成,其中公租房、写字楼、员工公寓启用运行,11家企业入驻办公,2100多名员工入驻服务区。造船产业园区新建生产道路10公里,硬化船台300多个。投资12亿元的乌龙酒业二期技术改造基本完工。

招商引资 突出产业集群发展

在规范提升的基础上,凭借地理、技术、成本、服务比较优势,淮滨淮河造船业快速壮大升级,规模船舶生产企业5家,船用配套产品生产企业30多家,船舶年生产能力500艘,船用配套产品750万套件,解决就业10000余人,产值30亿以上。一条长8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生产区、贸易区、服务格局分明的沿淮造船带粗具规模。

优化服务 打造企业投资洼地

为提高项目首审批服务效率,淮滨县在县审批中心设立产业集聚区服务窗口和产业集聚区审批服务办公室,专人专职专门代理代办企业审批项目,实现两个“零阻碍”服务,即企业不与审批机构接触、不与征地群众接触,切实提高了行政效能。在管理体制上,淮滨县将集聚区管委会与办事处领导班子套合设置,实行统一领导、分线管理体制,赋予充分的直接管理权,方便了产业集聚区内的经济活动。

产城融合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淮滨县重点做好“两衔接”“一覆盖”。2012年6月,该县对产业集聚区规划进行了调整,规划面积由原来的7.9平方公里扩大到14.86平方公里,并经省发改委批复为产城互动融合绘就了蓝图。同时,在产业集聚区规划新建学校、医院、综合服务区、居民安置区,开通公交线路,实现了县城与产业集聚区路网、供电、给排水、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通讯等城市功能一体化,进一步改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了产业集聚区集聚人口和承载人口能力,促进了人口持续集中集聚,产城融合快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