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恩烽 张诗绮
马依钒 李小然
忆往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罗山工业,化肥厂、老纺织厂、齿轮厂、三轮车厂等,享誉四方,不仅是罗山人民的骄傲,更是信阳地区的荣耀。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结构的调整,企业竞争力加大,很多企业走向了下坡路,甚至于转让或倒闭。近年来,罗山县重整旗鼓,更新思路,寻找新的工业发展方向。目前罗山县产业集聚区电子产业园和石材专业园区工业发展的势头强劲,在重现着往日的辉煌。这正如破茧而出的蝶,冲破枷锁与束缚,显现多彩的身姿。
进入新世纪,罗山人时刻思考着束缚工业发展的“茧”究竟是什么,冲不破这层厚厚的“茧”,工业就难以得到好的发展。记者昨日在罗山县采访时了解到,我市15个产业集聚区中有10个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主导产业。起初,罗山工业集聚区也有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机械制造作为主导产业的计划,但是在实际推进时发现,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资上与其他工业园区都存在同质竞争,增加发展成本。同时,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如何冲破这层“茧”,哪里才是突破口?罗山县产业集聚区主任吕少书告诉记者,把握住“天时”“地利”“人和”,就是罗山“破茧成蝶”的关键。吕少书说:“近年来,在人力成本、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下,沿海电子制造企业生存艰难,正在谋求战略转移。而我们罗山,首先是交通、地域极有优势,不仅是郑州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长三角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带,更有石武高铁、沪陕等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另一方面,统计显示,罗山县有25万富余劳动力,其中有5万人在珠三角、长三角从事电子产业,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产业素质,可以满足电子产业用工需求。因此,罗山聚齐‘天时’‘地利’‘人和’之后,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记者感言
“突破”成就辉煌
□本报记者 张诗绮
“破茧成蝶”, 罗山县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源于对传统思维的突破。近年来,罗山县把壮大工业企业规模作为实施“工业强县”的重点战略来抓,县委、县政府真真切切地为了罗山的发展,为了罗山工业的腾飞不遗余力。一个好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好的开头;开了一个好头,决定了工业发展道路的宽阔。
记者深刻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看清局势正是实现突破打开局面的必要前提,罗山县寻找到了也找对了符合当地工业发展的一个好的突破口。放眼望去,罗山县的工业正迈向更为广阔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