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茶叶由汉水流域传人信阳。唐宋以来。以茶优水美闻名国内。新中国成立前,贫民日常饮大叶片粗茶,其特点是不跑气,不需密封,茶水略涩微甜,泡数日不走味;茶叶用量少,不馊水,故有“粗茶细喝、细茶粗喝”之说。一般摆茶摊者多用此茶。农民则采号称“满天飞”的乔木叶茶(也称大叶板,落叶乔木,端阳节采叶,叶尖卵形,经揉制、发酵制成的信阳红茶现已极少见),只在节庆时饮点细茶(毛尖茶)。富有人家则常年饮用细茶。光山一带贫穷人家还习惯采集每年谷雨前的杨柳树的嫩叶,晒干储存,以作全年泡水之用。新中国成立后,大叶片和杨柳嫩叶逐渐被毛尖茶所取代。1981年,农村人均消耗茶叶0.1公斤,1985年上升到0.17公斤;城镇居民1983年户均消耗茶叶0.96公斤,1985年上升到1.82公斤。过去饮茶多系成年男子,如今男女老幼均饮茶。新县尤为突出,一般人家新茶上市后,存茶10余斤到数10斤;箭厂河、陈店两地常视为第一需要,家中宁可少油断盐,不可无茶,每日头一件事便是烧水泡茶。 (据《信阳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