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兰
许光虽然是将门之子,名人之后,却从来不炫耀自己,始终把自己置身于普通老百姓之中,他正直、谦和、善良、简朴的品质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
工作高标准
生活低标准
许光生活中极为简朴,回到新县的40多年里,在我记忆中他总是身穿军装或是军便服,脚穿军用胶鞋,戴着褪了色的旧军帽,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如此。耄耋之年,他的拐杖竟是一个旧的伞把,身边的人从来没有见他穿过西服或名牌的服装,儿女们为孝敬父亲多次要给他买新衣服,他却屡屡拒绝,还说:我喜欢穿军装,衣服鞋帽只要穿着舒服就行,毛主席的衣服还是补了又补呢,我老父亲穿着布袜子加草鞋,照样威武堂正地出入人民大会堂,我是子承父业哟!
生活中他的简朴也常常带来许多误会。每当有开国元勋的子女和访问者到新县参观时,人们一定会见见许光,但当许光站在人们面前时,许多人就会吃惊:这么简朴的衣着,哪里像是上将之子呀,简直是个进城打工的老农民打扮,有人为此流下了眼泪,有人甚至还拿出钱来要接济他,但许光说:“我有工资,我什么也不缺,我过得很好。”
勤俭是传家之本,勤俭是兴国之道,勤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不仅要颂扬它,还要一代代弘扬下去,许光就是一位勤俭的模范。
“参谋”隐身份 平淡求本真
许光1965年回到新县后,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很多人长时间都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许世友将军的长子,一口浓浓的家乡口音、朴实的衣着、谦和的举止,人们都称他为人武部的“许参谋”。他一直严格自律,不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谈及父亲和家事,当别人介绍他的身份时,他总是轻轻地点点头,摆摆手,悄然无声地站到人群的后面。当人们以崇敬的语言赞扬许光父子时,他总是说:“父亲的光荣是父亲自己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县级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可说的。”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子女们也这样做。当我提笔写此文时,我周边的人都不相信一个功勋赫赫的上将的长子会在贫困偏僻的大山里,像平民百姓一样工作、生活一辈子,甚至有人问我,你不会在讲传奇故事吧?
许光无论在职还是退休,从不请客吃饭,一辈子平平淡淡,本本真真,也不参与任何宴请、聚会活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家常便饭。出于他的身份,许多单位、个人经常请他出席各种各样的饭局,他依然是平淡地摆摆手,实在推脱不过,他就“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有时为了躲过宴请,他会买一元钱的包子,在偏僻的地方待上半天。有人劝他吃吃无妨,他却说:“一顿饭要花多少钱呀,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呀,我们老一辈哪这样大吃大喝过哟……”他一生没有别的嗜好,就是抽烟比较厉害,但他从不收受别人送烟,哪怕是自己掏钱买低档的烟抽。有人递给他中华烟抽,他指着手中的烟卷说:“我有,抽这样的烟习惯了,一盒中华烟的钱老百姓买盐够吃一年啊!”
一生故乡情 万里英雄迹
许光参加工作比较早,无论在军队还是地方,他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尽职尽责。他从不自高自大,与战友、同事相处和谐融洽,亲如兄弟,熟悉他的人总是“老许,老许”地称呼他。工作中,他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从不专横跋扈,再艰苦困难的工作,他总是跑在最前面,有一回他还为此负伤。个人待遇上,他几十年从来不向组织伸手,也不依仗父亲的关系要职、要权、要功、要利,只要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别无所求。
许光一生为人谦和,言语很少,是个典型的“慎于行、讷于言”的人,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父辈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共和国的万里江山,我辈必须奉献一生建设美好家园,只能干好不能落后。”许光甘愿回归故乡,扎根老区,服务基层一辈子,这种可贵的品质传递出了时代的正能量,值得所有人学习和发扬。
当年,新县经济、文化状况非常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乡镇没有公路,生活用品全都是配给制,连晚上用电都是限时的,许光与老区的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共同建设红色老区。如今,四十几年过去了,新县发生了巨变,他也退休了。晚年的许光在家里坐不住,一年里,除了下雨雪,他总是一人拐杖在外面转悠,看看新县的山水,听听老百姓的心事,看看新的建设成就……他时常自言自语,仿佛是把自己的心声倾诉给故乡的崇山峻岭,告慰早已作古的革命老一辈人。
新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有许世友将军和一代老革命家无限热爱,无限眷恋的山山水水,这里是曾为它经历枪林弹雨,为它呕心沥血,甚至流血牺牲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心里最深深牵挂。许光不仅继承了父亲对家乡的拳拳之情,而且把自己彻底融入了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默默无闻地为它耕耘了一辈子。
许家两代人,为国尽忠,为民尽孝,老将军叱咤风云,战功赫赫,为人民所爱戴,儿子为支持父亲一心一意镇守国防,替父尽孝,默默无闻在家乡敬业工作,奉献一生。
“红星闪闪亮……革命重担挑肩上,前仆后继跟党走……”婉转悠扬的歌声中,让我们再次重温大别山里的潘冬子——许光带给我们点点滴滴的温暖与感动。记住他,好人许光。
(本文作者系刘铭榜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