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的2013年将至尾声,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的大学生已陆续加入就业的队伍中,预计2014年的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增加了28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创业?抑或考研深造?90后的毕业生们有着怎样的选择?他们的就业预期与就业市场需求是否吻合?在2014年的大学生就业季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就业观,也从过来人的角度给他们提供一点经验和建议。

目标明确型

对未来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并一直在为之努力,他们是如今毕业生里一类比较执着的坚守者。

当律师,为理想而拼搏

高考失利与自己的爱好失之交臂,为了实现理想克服种种困难一直都不放弃。

小芳,1991年12月17日出生,就读聊城大学文学院。她来自农村,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弟弟,生活并不算富裕。面对家庭的压力,她一直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包揽了大一到大四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同学们眼中,她很成熟、自律,有自己的见解。

大学期间,她坚持每天六点起床,去自习室自学法律专业,面对枯燥无味的法律,她四年如一日,从未放弃,凭借的就是她对法律专业的热爱。谈及此,小芳说“我高考失误,没有办法报最想学的法律专业,家里条件也不允许我再复读,所以我决定自学法律,只要我比别人多一倍努力,没有什么不可以,更何况有文学基础的底子学起法律来更轻松,我已经拿到律师从业资格证,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我就可以圆梦了。”

小芳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爱好文学,但是她更爱法律,她毕业后就想当一名律师,从未想过与自己的文学专业有关的职业。说这些的时候她非常坦然,的确,对于一个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慢慢圆梦的90后女孩儿,她是一名理想的坚守者。

各种迷茫型

有一类毕业生,他们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也是各类活动的参与者,处处都比别人有优势,然而在选择就业时,却显得异常迷茫。

样样都优秀,却没有就业目标

1991年出生的高帅,就读德州学院体育学院,诚如他的名字“又高又帅”,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也可以算得上是“风云人物”:戏剧社社长、青歌赛第二名、篮球队队长,一人身兼数职,活跃在校园中。

如今谈起就业,他却显得各种迷茫。“当初,不少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看到他们做准备我也想考考试试,于是报名了,但是又一直没有好好准备,如果考的话也只是碰运气;我也想考公务员、事业编,因为家里人更希望我能有份稳定的工作,虽然我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但觉得父母的想法也没错,毕竟安稳也是不错的生活状态。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觉得创业也可以,我擅长和别人打交道,也有一定交际圈,可能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像高帅这种样样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时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好像做什么都可以,但实际上缺乏主见,做什么都不是准备得太充分,所以无从下手。

骑驴找马型

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急于一毕业就寻找一份满意的职业,而是先就业再慢慢择业,在工作中慢慢找寻自己的就业目标。

先就业再择业

“我目前在积极准备就业,我对未来就业单位的期待主要在福利方面,五险一金是必不可少的,要保障双休、年薪假,其他薪水啊什么的我倒是没多大要求。”出生于1990年7月的张峰,目前就读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张峰是德州学院大四学生,父亲在机关单位工作,母亲是小学老师。他谈起未来就业,最看重的就是五险一金,同时工作时间要规律,要有固定的休息与节假日。“我几乎没有压力,父母不需要我挣钱养老,所以我挣钱多少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要有休息时间,能和朋友聚聚,有时间陪陪父母陪陪家人,如果工作节奏太紧张的话我肯定不会选择。”张峰说。在被问及有没有喜欢的企业和职位时,他说,“目前并没有特别具体的想法,主要是要毕业了,可以先找一份较轻松的工作,有了工作经验,抽时间再学习,我再考考公务员。”

享受生活型

“毕业即失业”这句话如今用在部分90后身上,似乎稍显过时了。他们并不在乎就业还是失业,他们更看重的是享受生活,追寻梦想。

在记者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90后的就业观比70后、80后更加多样化,不再单单要求“稳定”“薪水”“体面”,而更多的是要求实现自我价值,舒适休闲,大胆追求梦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

(祁迪生 俞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