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杏花村,到处悬挂的“酒”标志是意料之中,但随处可见的鞋店却让人颇感意外。“大概这里的人穿鞋都太费了。”看着脚下“蒙尘”的鞋子,摄影记者的一句玩笑话似乎为这些鞋店的存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秋冬之交,少雨的杏花村更显得干燥,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乡镇,杏花村似乎丝毫没有显示出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从杏花村牌楼往里走,主街路边,五六只颜色各异的小狗趴在黑黑的煤堆上,有的睡觉,有的听到声响警觉地四处张望。

一个没有名字的商店门帘上贴着大大的“酒”字,透过玻璃门,看到店里摆满了深色的陶瓷酒缸,一个瘦削、披肩发的女孩儿站在柜台旁边,无聊地抠着指甲。见到我们进门,女孩儿抬眼看了一下,算是打了个招呼。女孩儿卖的是家里自酿的酒,时间最长的有七八年,原浆酒一斤(一壶)10元钱。塑料的大勺子放在酒缸上,好像一时半会也派不上用场。

“我们的酒没牌子。”女孩儿说,一般都是附近的批发商来买,至于是不是拿出去灌装贴标,女孩儿没有说,只是说冬天到了,是卖酒的旺季,一天最多能卖几百斤。女孩儿的妈妈走进来,说自己家里的小厂,一年也就做20多吨酒,虽然做酒的方法跟大酒厂差不多,但是这一带的私人小厂凭的就是价格低廉。在杏花村,很多人在酒厂工作,而在酒厂附近开设小酒厂则是当地另一种形式的“以酒厂为生”。

这样的“酒店”在杏花村并不很多。据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杏花村人不再做酒,而是转去卖酒。卖的酒五花八门,什么牌子都有,当然也包括汾酒,以至于汾酒厂的人总是一再强调想要在杏花村买正品酒只有到酒厂的销售处才能买到。不过,也有不少本地人说,很多小店里卖的酒虽然牌子不出名,但是酒肯定是好酒,口感并不亚于名牌酒;当然,价格也是顾客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阳光好的下午,杏花村街头到处可见坐在路边扎堆儿聊天的老大爷,却很少见到大妈大娘们嗑瓜子聊天的。一溜儿下去,六七个老大爷都坐在马扎上,留着几乎一样的发型,穿着极为相似的衣服。在还有绿叶的柳树下,看到明显为外地人的我们在旁边走过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他们,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裂开嘴。“都老了,还有啥可拍的。”一位老大爷一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着,一边赶紧坐正了些。

杏花村的人的质朴和热情,不仅从陌生人拍照的镜头里可以看到。每一次问路,也都能得到热情的回应。一个小酒厂里看门的老大爷生怕我们走错路口,甚至从传达室里走出来,带着我们走到转弯处。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