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宪科 马依钒

本报于9月16日以《帮助年轻人开阔眼界寻找梦想》为题,报道了励志青年鲍海刘和他位于信阳师范学院西门的青年励志馆。3个多月过去了,这个旨在打造大学生文化交流和创业平台的青年励志馆怎样了呢?15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因为是周日,青年励志馆颇有人气,图书室里坐着不少正在自习的学生,休闲区里也有三三两两的青年围坐着下棋。鲍海刘的几位朋友也赶来捧场,你一言我一语地为青年励志馆的发展出谋划策,气氛很是热烈。

“其实青年励志馆的发展现状并没有当初想象中那么好。”鲍海刘说,我没想到带有公益性质的青年励志馆现在的处境会有点尴尬。从9月初成立到现在,励志馆的“常客”只有几十人,很多青年还不知道励志馆的存在。在这期间,有件事情让鲍海刘哭笑不得。上个月,他接触了两位怀揣自主创业梦想的大学生,看了他们的方案后,鲍海刘决定从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可结果是,这两名青年担心上当受骗,反而把鲍海刘“甩了”。

这些并没有让鲍海刘感到沮丧,反而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不得不让鲍海刘重新思考和规划青年励志馆的走向。12月初,围绕“梦想”这个主题,鲍海刘在大学生中做了3000份调查问卷。仔细阅读了所有的调查问卷之后,他发现,很多青年的梦想都轻松随意得有些不着边际,大多缺乏具体客观的规划。现实的如不挂科、英语过四级,遥远的如在海边开咖啡店、随意旅行。

“我就是想把青年励志馆办成一个帮助年轻人塑造梦想和成功创业的地方。”这次调查问卷让鲍海刘更加坚信把青年励志馆办下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说,“不管多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在坚持的过程中我也会不断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理念。我现在的梦想就是为别人的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