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字研究主要是三条研究路线,一是古文字的识读,二是汉字构形的研究,三是俗字的考证。当代汉字文化的研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甚为兴盛,成果也较多;而本世纪的十多年,则相关研究似乎处于较为停滞的状态,成果不多。但是,最近出版的《汉字演变文化源流》(以下简称《源流》)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一部较大型的汉字文化的著作,共释字840个,每个汉字成一篇短文,系统介绍该字之形音义的产生与发展、词义演变与文化内涵,是一部高质量的汉字文化阐释的著作。本书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 严谨的学术性与表述的普及性完美结合。

作为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学术性是第一位的。表现之一是学术观点的取舍。例如,“夭”,《源流》指出:《说文》以为“夭者,曲也”,段玉裁更进一步以为“安步则足胻较直,趋则屈多”,“凡行疾则屈脚疾”。《源流》指出,甲骨文“夭”字取象突出了人弯曲而有动感的双手,故徐中舒谓“像人行走时两臂摆动之形”。因此从古文字角度出发,《说文》与段注的解释显然是不对的。

其二 语言文字研究与文化阐释相得益彰。

该书以字立篇目,每字先辨形音,从《说文》及古文字出发,将其原初字形、原始意义一一道来,在此基础上,对字形的演变、字义的引申与通假等一一进行梳理,使读者对所解释的每一个汉字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这是语言文字研究。所谓文化阐释,则是在辨析汉字形音义的过程中,对与汉字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化史的脉络也一一加以说明。

其三 旧学与新知融为一炉。

旧学是传统,是根本,是一切有关古代文献研究的基本功;新知则是新材料、新方法、新知识。《源流》将汉字形音义与汉字文化阐释相结合,同时将旧学与新知融为一炉。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