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调控政策四起。京七条、深八条、沪七条、穗六条、汉七条……截至11月27日福州出台楼市调控升级措施,不到一个月内,已有13个城市接连出台楼市新政。除了收紧限购限贷之外,这些新政的调控核心基本上是通过增加中低价位的市场供应、改变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调控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个城市还采取了“引导企业理性定价”的措施。用南京市调控政策的表述,就是“加强对价格的引导,指导企业合理定价,对预售方案报价过高且不接受物价、住建部门指导,或没有实行预售资金监管的商品房项目,暂不核发预售许可证书”。北京则表示年内不批单价超过4万元以上的项目。

而上海、武汉干脆祭出了“预售指导价”的大旗。据搜房网报道,其最新获得的一份上海“部分区县预售指导价格”名单,这些“指导价”意味着,高于该价格的项目,在近期或很难拿到预售许可证。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纯粹是为了年底统计数据在调控。高于指导价的项目,今年不批预售证,明年呢?能一直不批吗?”北京对预售证的限制政策,的确促进了一些着急回款的项目降低预期加速入市,但也被部分企业视为“奉旨捂盘”。有企业负责人私下表示:“我今年任务已完成,地价这么涨,明年房价还会上涨,今年不批证,那就明年再申请。”

今年年初,“国五条”中明确要求各重点城市按照房价基本稳定原则制定价格控制目标,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发布了调控预期。但年关将近,实际现状不但与年初的承诺相去甚远,而且大有失控之态。增加中低价商品房土地及产品供应无疑是正途,但短期内难以收效。“指导价”的推出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的确,只要把预售价格一卡,年内不批高价房入市,到年底统计数据会好看很多,否则按照之前的路径继续,12月31日一到,还不知道这些热点城市能走出什么样的涨价曲线。

但这样的指导价是否只是为了应付年关的临时之需?从近期国家领导人发言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看,楼市调控已从“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变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如果地方政府还本着为数据调控的心态,很难构筑起一个健康稳定的楼市。要让调控有成效,必须把群众的切实需求放在心里,而不是把数据放心里。 (鲁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