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文章。
文章的第五部分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题,其中特别提到,注意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分析哪些是共性需求、哪些是个性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作为新生概念,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在“命名”之初,可能只是为了准确地形容某个正在不断扩张的群体。最开始,它们因为贴切通俗或略带自嘲感而成为流行一时的“潮词”,但随着这些群体的持续扩大,人们逐步意识到,这几类业已成型的人群正走出小众、边缘,他们在社会总人口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与他们相对应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这其中,如蚁族、北漂等人群,由于或没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低下,无法与一个特定的组织机构、地域身份相连,时常被当作整个大的社会系统之外的人。换句话说,他们无具体所属,相应地亦不在某个社会管理范畴之内。这种存在的不确定性,确实是社会治理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不过,蚁族、北漂等和一般性的社会不特定人群有所不同。他们以青年人为主体,多半是为了谋生而来到城市,或者本身就生活在城市。他们遭遇的生活的困窘虽可以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但更明确地定位来看,其实就是中国的青年问题,反映出部分青年的生存、生活和精神状态。
在生活层面,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苦苦挣扎于生存基本线,朝不保夕、浮浮沉沉,甚至长期处于待业状态,在家“啃老”;在精神层面,他们苦于没有个人成长发展的机会,漂泊异乡缺少归属感,背负生存压力没有安全感,有的时候,内心的苦闷、压抑,还会转化成不满、愤怒,如散落在网络上的部分过激言论,而一旦这种情绪波动进入现实社会,很可能进而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发生在一些国家,由青年人引发的社会事件所呈现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在任何社会,青年人都是社会活力的集中体现,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本该保持着奋斗精神,力求上进的群体,会如此迷茫、焦虑、无所适从?为什么如此多的青年没有方向感,找不着安放理想的出路?
问题体现在青年人身上,但未必只是青年问题。以北漂为例,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非要到北京去追寻梦想,是一腔热情一时冲动,还是资源和机会太过集中,让某些事业梦想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实现?重视青年的生存、精神状态,就是要看到他们的诉求,通过发展战略和社会政策的调整,通过具体而细微的关怀,激发青年的奋斗精神,让他们有更多改善生活、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平台。
(付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