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郭 靖

张方志 程 云

淮河水畔,大别山麓,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潢川,沃野平原,农耕条件优越,是信阳农业产业大县。在革命老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潢川有自己的思路。

来到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其间坐落着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在厂区的大门上,华英集团、黄国粮业、中川水产、康缘食品等公司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企业几乎都有个共同“标签”——农字号企业。

工业强县,要顺势而为。没错,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全市发展工业的大潮下,潢川放大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区工业化,打出“农字号牌”。

农工对接强优势产业

打“农字号牌”,是潢川强化优势资源、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明智之举。

立足农业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在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上,潢川将农业资源与加工业相结合,走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区工业化的路子,有底气、有信心打出“农字号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近年,潢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全县蓬勃发展。如今,在该县产业集聚区内,已形成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2012年食品加工企业共完成产值85.2亿元,占县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的88%。同时,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已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两大主导产业,今年前8个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亿元,税收5768万元。

龙头带动富一方百姓

打“农字号牌”,培育龙头大力发展“龙型经济”,潢川实现了产业富民。

采访潢川工业,印象最深刻的是县内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英集团、黄国粮业、康缘食品、中川水产……截至2012年年底,全县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11家,市级50家,县级88家。

这些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不仅能夯实产业发展之基,更能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早在2011年,各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到120亿元,发展农民合作社720家,带动农户8万户,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901元。

这其中,有着“世界鸭王”之称的华英集团是富民典范。自2010年潢川全面实施华英“3133”富民工程以来,华英集团实现年产值64亿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5万多农户近30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像华英集团这样的富民企业,在潢川还有很多:以康源食品公司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产业,全部投产后能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以上,间接带动15万农民致富;以黄国粮业为龙头的粮油产业,实施了20万亩的订单农业,从事加工粮油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00多家……

集群发展壮产业之脊

打“农字号牌”,潢川加快企业集聚发展,让集群化成产业壮大的滚滚洪流。

近年,潢川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重点培育、建设华英鸭、生猪、糯米粉、花木和水产品五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了肉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粮油加工等板块,构建了以华英集团、黄国粮业、宝树水产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产业集聚群。全县主导产业链条日益丰满,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放大。

一个个产业链的拉长,实现的是农业与工业更密切的“联姻”,加快了农业生产从单一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向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步伐。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壮大,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了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区“三区”联动,构筑成潢川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

记者感言

农工对接 富民强县

口本报记者 郭 靖

工业强县,关键是从县情出发,选准产业。在农产品丰富与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潢川因地制宜,让农业和工业对接,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区工业化,从而实现了多赢。

过去,潢川有农业优势却带动不了经济大发展,那是因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产品原料必须通过工业化的精深加工,其自身价值才能实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如今,潢川肉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粮油加工等特色产业群的发展,让华英鸭、黄国粉、中川水产鱼虾等一系列产品走向世界,成为一个个明星品牌,不仅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更带动了当地3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

这也让我们看到,工业强县不仅是一个产业园或是一个集聚区的发展,在它的背后应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的是产业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