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该校一名研究生在网上发表名为《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表达了对汉语沦为选修课的困惑。而媒体对不少高校的调查显示,汉语在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上,都有明显的边缘化趋势。

这是继英语、数学该不该被课堂特别重视后,关于学科孰轻孰重的又一场争论。而所有的争论,似乎都围绕两个主题:外语和母语的扬弃,人文性和实用性的博弈。而事实上,主题中的这些东西,本来该是并行不悖的,又何必厚此薄彼。

笔者以为,主题冲突的背后,本质是对课程设置的不满。这里所说的课程设置,既包括时间序列上的,也包括专业设置上的。

我们的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各个阶段的使命并不明确,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教育,贯彻始终的,只有一个专业,那就是应试。合理的课程设置,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注重常识培养和人文塑造的,而高等教育则应该往专业领域拔尖的。基础教育缺失的忧虑下,呼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补课,或正是语文选修引发争议的关键问题所在。

要结束这种争论,就必须重视教育结构调整的命题,让基础教育的归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而不是在无谓的论证以及局限于某个科目的去留中继续纠缠下去。 (时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