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张继疆

实 习 生 买祥发 周 静

捡装鸡蛋、草莓覆膜、菜园犁地……6日上午,本报记者走进浉河区五星街道办事处的琵琶山村,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为郊区农户开展志愿服务。

“来了这么多劳动力啊!”当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村民杜逢园的养鸡场时,他正抬着一筐鸡蛋从鸡舍走出。看到这么多青壮年劳动力,这位已经忙碌了一个早上的养鸡大户立马来了精神。

省去寒暄,记者们直接领受杜逢园分派的任务,把刚从鸡舍捡来的十来筐鸡蛋码放到蛋箱内。“咱们分组协作,两三个人负责一筐鸡蛋。”记者部主任曾宪科把在场记者分成3个小组,刚听完杜逢园的捡装介绍,大家就干劲十足地投入眼前的劳动。半个小时之后,上千只鸡蛋就都被整齐地码装在蛋箱内了。“多亏你们来帮忙,要不然这么多鸡蛋我得装到中午。”任务完成后,杜逢园感激地对记者说道。

立冬了,为了能让这茬儿草莓在春节前上市,琵琶山村的大棚草莓种植户曾凡兵正忙着覆盖地膜,这样“加了件衣服”的草莓不仅能抵抗严冬,也将在更加干净卫生的环境中生长。要注意薄膜的正反,膜上的洞口要挖得合适,垄上垄下的预留宽度也有讲究……看完琵琶山村农业科技协会会长管仁芳的示范,记者也都蹲到狭窄的田垄间现学现做起来。

看到旁边的蔬菜大棚里正准备犁地种芹菜苗,本报记者张方志和徐杰说:“犁地,我们拿手啊。”刚说完,便跳到菜园,双脚没进湿润的泥土里,操作起手扶拖拉机犁地,笑称找到了用武之地。

一番田间劳作之后,本报记者杨长喜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腰,说:“这不仅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啊。”虽然技巧不太娴熟,速度有点慢,但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没过多久,1亩大棚草莓被记者们覆盖上了黑色薄膜。

时常脚沾泥土,总是心怀热忱。在第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我们这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