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邹 乐
张继疆 程 成
从国营水泥厂的技术员,到信阳水泥产业“大亨”。他在年近半百之时开启了人生创业的新旅程,他用13年时间倾心打造自己的水泥产业“帝国”,不仅创造了令人欣喜的社会财富,而且致力清除污染环境的毒瘤,将颇受污染争议的传统水泥行业成功转型成为豫南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他是谁?他的企业又是如何做到的?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平桥区的信阳金龙水泥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几辆大车正在有序进出,见不到任何垃圾和粉尘,一扫以往对水泥厂尘土飞扬的印象。当见到董事长张小根并听完他曲折、励志的创业人生以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独到见解时,记者不得不对眼前这位年过花甲的企业人竖起大拇指。
1985年,当时已经34岁的张小根来到确山水泥厂工作,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水泥专业的他在厂里当起了技术员,一干就是15年。2000年,由于全国经济形势转变,国营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就在这个时候,张小根心里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建自己的水泥厂!但成立一个像样的水泥厂绝非一件简单的事,光资金投入就要2000万元左右。这对于当时的张小根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可他凭借着个人魅力和人脉关系硬是把信阳金龙水泥有限公司筹建起来了。
2001年以前,平桥电厂、华豫电厂的粉煤灰渣、信阳恒达磷化公司的磷石膏年排放量约80万吨。这些工业废渣堆积如山,无法利用,占用土地约400亩,露天堆放,粉尘飞扬,不但成为平桥区环境污染的毒瘤,而且运输和堆放这些废渣也成为这几个企业的沉重负担。面对这种情况,刚刚从确山水泥厂内退并在水泥行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张小根看得很清楚。“这些废品既污染环境,又需大量资金来处理,但却非常适合做水泥!”谈起创业之初,张小根记忆犹新。于是他当机立断,将公司建在这三个企业之间,生产水泥,决心发展循环经济。
“我们就是要将废弃资源再生,变废为宝!平桥电厂每年有20多万吨粉煤灰需要处理,华豫电厂每年也有几十万吨的粉煤灰、炉底渣可供给我们生产水泥,废渣资源十分丰富,既废物利用,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真可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张小根言语中透出几分自豪。
2012年信阳金龙水泥有限公司年产水泥达100万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利税1000万元以上,利用粉煤灰、铁合金炉渣、碎屑、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27万吨。金龙公司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认证,荣获“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节能减排十佳单位”、“信阳市规模效益30强企业”等称号。“为了保证水泥工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继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最佳的出路就是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金龙水泥肯定会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张小根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感言
观念创新抢先机
本报记者 邹 乐
他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工作踏实认真,全心为国营企业服务;他老骥伏枥,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不惧创业艰辛,全力做好水泥事业;他年过花甲,热爱诗词歌赋,热心公益,积极支持文化产业。他就是金龙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根。
与张小根交谈,不像是采访,更像是在听一则动听的故事,感受一段激情的岁月,他用“胆”、用“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生励志的画卷。观念创新抢先机,循环经济定思路。金龙水泥把工业废渣利用起来造福社会,既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又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产业政策。不仅为平桥电厂、华豫电厂解决了粉煤灰渣等固体废弃物排放的难题,也一举成为信阳发展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
62岁的张小根用他人生的前49年积累了阅历,沉淀了智慧。用他创业人生的13年打造了自己的水泥“帝国”。正如他所作的词《水调歌头·金龙赋》(三)抒怀那样:“金龙已腾飞,豪气冲九天。全员参与管理,人人干劲欢。经济实力剧增,社会声望倍添,世人刮目看。携手奔小康,和谐同构建。大平台,高起点,新观念。管理科学创新,优势更突显。抓住废物利用,咬定循环经济,方向不偏离。紧跟新时代,唱响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