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减负改革,每年各地都是新招迭出。而这一改革的最大动力与阻力,其实出自于同一群父母——我们既对教育改革心怀渴望,盼着娃娃能早一点不补课、脱题海,又害怕朝着改革率先起跑,会在现行人才选拔体制里吃亏。
@广州日报:公车私用的本质,与侵占公共财物并无区别。公车身上有“公”字,有利于群众辨认并监督。但有个前提,就是群众有监督举报的热情;而群众的热情,又取决于举报获重视程度。如果被举报的违规者,总在单位内部批评了事,那么群众监督就毫无意义。
@新京报:房子是用来住的,还是用来看的?这问题很荒谬,可现实的答案往往更荒谬。青岛经适房墙上的“假窗”,据当地政府说只是为“装饰”。看似不经意的“神来之笔”,恰恰说明政府很在意房子看起来美不美。外观越好看,说明政府越重视弱势群体,可惜,只是看起来而已。
@新浪评论:出现学术不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应对的态度。发达国家的大学,会根据学术委员会独立调查结果作出学术处理和行政处理;而我国大学,总从“维护学校声誉”出发,百般掩护,最后不了了之。大学反而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的肥沃土壤。